环评报告公布后 公众为何还是不买账?
近些年,不少垃圾焚烧厂、化工项目无法落地。项目一到环评的公众参与环节就遇到了很大阻力。现在大部分项目环评报告全文公开,信息公开已经做得很好,为什么大家还是不满意?
关注高、信息少,垃圾处理项目因健康风险遭质疑
“焚烧”与“填埋”是目前世界上处理垃圾的主流方式,都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除非在特定条件下,否则难以论定孰好孰坏。但是,垃圾时时刻刻产生,若“处理”跑不赢“产生”的速度,就会“兵临城下”;若处理质量低于科学标准和公众预期,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健康损害,甚至伤了民心。
近些年,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对环境健康风险高度关切,并不断通过身体力行的抗争,来应对日益增加的环境健康风险。垃圾“反烧风”在短短数年之间席卷很多城市,拟建的垃圾焚烧项目往往在完成立项或者刚开始立项时就遭到周边群众的抵制,而已建成且运行多年的垃圾焚烧项目,也被“反烧风”波及卷入影响公众健康的漩涡。
为什么公众不愿意接受专家的风险沟通,而是采取抗争的方式?在北京零废弃发起人毛达看来,实际上不是公众没有理性,而是基于已经看到的行业现状,产生忧虑。
有2/3的垃圾焚烧厂不愿公开信息,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信息公开非常不充分的行业。
长期以来,由于政府跟公众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政府一直拿不出证据讲清楚垃圾焚烧无害,或者多大距离是安全的范围。因此,垃圾“反烧风”近几年在一些城市不断出现。
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害认定是本糊涂账,垃圾处理企业和公众各有各理解
回顾过去几年,我国频发的一些环境污染损害健康事件,一方面给当地的百姓健康带来了实际的危害和潜在的长期威胁,另一方面也使当地政府的公信力面临严峻的考验。更为严重的是,到目前为止很多类似事件的发生能否归因于环境污染的影响,仍然缺乏科学依据,例如血铅事件。事实上,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害之间到底应该如何认定,仍是一本糊涂账。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发电分会与南方周末联合发起的一项风险交流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33家企业中,有52%收到过投诉或反对,27%遭遇过群体性运动。公众最常见的投诉理由是“臭气影响生活质量(42%)”和“担心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45%)”。
据了解,此次调查的答题者几乎都是垃圾焚烧企业主要负责人,涉及13个省份,调查范围接近全国正在运行的垃圾焚烧企业的两成。
不过在企业看来,造成公众投诉或反对的主要原因是“对企业采用的技术不了解”。许多企业表示,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垃圾焚烧处理水平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真诚的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去垃圾焚烧场看一看。
“大健康”应引入环境健康领域
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的显现,有的是即时性的,有的却有明显滞后性,特别是一些重金属污染,可能需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积累和迁移转化才能最终显现其危害后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状态。
研讨会上,有环保专家认为,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不像职业病诊断因果关系那样比较清楚。环境与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很多,因果确定难。
因此,这个时候就应该考虑“大健康”的概念,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指出的那样,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还包括身体、心理和精神处于良好的社会适应状况。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