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约谈:武装到牙齿后挺起腰杆
日前,环保部约谈驻马店、保定等多个市政府“一把手”,要求对辖区污染问题严格整治。这些市有关部门随后纷纷作出回应,处理环保管理工作不力的干部、关停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成效。
讲丑话,动真格,出实招,硬碰硬,一针见血的环保约谈,向全社会传递着铁腕治污的导向。这让笔者联想到前几年在地方调研中了解到的另外一种哭笑不得的“约谈”:一些地方上的项目,明明排放不达标,环评通不过,环保部门却被地方领导“约谈”,理由是妨碍了地方经济发展。
现在,环保部门之所以能对污染频频亮剑,之所以敢对污染主体约谈“说不”,是因为新环保法在背后撑腰。公众渴望看到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亮出“牙齿”,让环保执法真正硬起来。
新环保法实施以来,纵向看,处罚案件大幅提升,既有中央部门的督查约谈,也有地方部门的暗访查封,环保部门执法力度过松过软的状况正在改变;横向看,环保整治领域实现了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对一些心存侥幸的政府和企业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环保部先后已约谈10多个地方政府的主要负责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环境保护开始从“督企”向“督政”转变。毫无疑问,环保部抓住了问题的症结、找准了病根,如此才可以对症下药。
然而,约谈只是指出问题,对地方和企业更多起到的是警示督促作用。一些地方环保问题上长期存在政商勾结、官官相护等问题,这些地方的负责人在被约谈时往往态度很好,表示“愧疚”,并承诺加强整改。但随着时间推移,有的约谈变为空谈,整改变成不改。
例如,去年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就大气污染防治问题约谈安阳市市长,3个月后,督查中心再次进行“点穴式”督查时发现,禁烧工作开展不力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环境治理也不能止于约谈。一方面,必须牵住“牛鼻子”,理顺体制机制,转变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要让环境保护成为政绩考核的核心内容,倒逼地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愿景变成现实。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