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评"临沂之争" 26家违规企业依然停产
有媒体报道称,临沂市停产整治导致“大批工人失业”、“企业因停产而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高达千亿元的债务危机一触即发”等问题,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争议。7月8日,环境保护部正式表态:决心和行动换来了好空气,当地人晚上能看到星星了。
“临沂之争”持续近一周。7月8日,环境保护部正式表态:空气不是可有可无的消费品,铁腕治污用决心和行动换来了好空气,当地人晚上能看到星星了。
上周,有媒体报道称,临沂市停产整治导致“大批工人失业”、“企业因停产而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高达千亿元的债务危机一触即发”等问题,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临沂之争”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环保部介绍,今年1月26日~29日,环境保护部华东环保督查中心对临沂市部分大气污染排放企业进行了暗查,发现临沂市13家企业存在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其中9家是在2014年临沂市大气污染治理行动中要求在当年年底完成限期治理的企业。2月25日,环境保护部华东环保督查中心公开约谈临沂市政府主要负责人,通报了有关环境违法问题,依法提出整改要求。被约谈后,临沂市长张术平保证不会再受到第二次约谈。
这次约谈打响了临沂这场攻坚战的第一枪。
临沂市政府对华东环保督查中心检查发现的13家环境违法企业严格处罚并实施停产整治。13家企业共立案28起,处罚总额244万元,对7家企业9名责任人采取行政拘留。截至目前,有1家部分产能已恢复生产,其他12家仍然停产。除此之外,全市57家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治理或治理后仍不能达标排放的重点企业停产整治,截至目前恢复生产31家,26家依然停产;全市412家企业限期治理,目前有305家完成整改,78家转为停产整治,29家关闭搬迁。
临沂市还对工作滞后于时间节点要求的进行一次通报批评、两次公开约谈、三次启动行政问责,先后对11名县区、乡镇政府责任人和16名环保部门责任人进行了行政问责。
临沂市政府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6月,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4项污染物浓度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27.8%、23.5%、41.4%、25.4%,优良天数增加31天,增幅达到25.4%,改善幅度居山东省前列。
曾经驱之不散的雾霾正逐渐远离临沂市民。有市民反映:“现在晚上能带着女儿一起看星星了。”
而对于治污过程是否合法合规的问题,环保部华东环保督查中心表示,根据新环保法及有关配套单行法规定,13家企业的每一项违法行为由环保部门分别立案,全部予以顶格处罚,共立案28起,对不正常使用在线监测和污染治理设施、规避监管的7家企业,由公安机关依法对9名责任人分别予以10日或15日拘留。
为了防止企业用“压火保温”等方法以假乱真,不实施停产,临沂市环保局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按照“企业厂区及生产线停止进料、生产线停止运转无产品产出、生产线主体及辅料设备停止供电供水供气并恢复常温”制定了停产整治要求,于3月10日前对13家企业全部落实了停产措施。钢铁企业清空高炉铁水,焦化企业清空炉内焦炭,对造成污染的关键设施进行了查封,没有任何一家存在“压火保温”现象。对这些企业存在的36项问题逐一梳理,实行“一企一策”,分类指导。
“临沂市对企业停产整治有理有据、合法合规。”环保部华东环保督查中心有关负责人说,临沂市此次对企业实施停产整治并不存在“紧急停产整治、实施强停、骤然停产、强行停炉”等不计后果强行关停企业的问题。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空气不是可有可无的消费品。”上述负责人表示,对于目前的临沂来说,治霾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环保部表示,所谓6万人失业的说法不实。临沂市政府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有31家企业完成治理复产,职工也开始陆续上班。今年1月~5月,57家停产整治企业共有职工44007人,截至目前,除31家复产企业外,26家仍停产企业共有职工28152人。这些企业正处于停产整治状态,待企业污染治理达标后,就可恢复生产。
对于治污对当地经济产生的影响,环保部称,今年1月~5月,57家停产整治企业利税合计81613.4万元,占比2.8%。截至目前,除31家复产企业外,26家仍停产企业利税合计30134.5万元,占比1%,因此不存在财政收入大幅下降的问题。
1月~5月,临沂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0.9亿元,增长12.8%,增幅高于全省4.3个百分点,列山东全省第二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8.8%,高于全省5.2个百分点,列全省第三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8.7亿元,增长14.8%,增幅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列全省第六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49.5亿元,增长5.24%;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8.2亿元,增长11.2%。
总体来看,全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态势,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部分经济指标增速回落趋势有所缓解。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