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拆、治、转”并举治理生猪养殖污染
图为龙游县胡文青家庭农场污水处理池。
浙江衢州,因地处浙西钱塘江源头地区,成为浙江重要的生态屏障。作为浙江的农业大市、养殖大市,衢州的生猪养殖污染一直是困扰当地的一大顽疾。近年来,衢州市“拆、治、转”并举,探索走出了一条生猪养殖行业污染治理、转型升级之路,实现了市民“菜篮子”、农民“钱袋子”、下游“大水缸”三方共赢。
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猪
“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特色优势产业畜牧强县”,这样的光环与荣耀背后,却是衢州市龙游县百姓对养殖污染的不满。
“生猪养殖是龙游第一大污染源,整治前,全县环保信访案件中1/3都是有关生猪养殖污染的。”龙游县环保局局长郑建飞告诉记者,2013年,龙游县生猪养殖户多达1.3万户、饲养量近220万头,产值达20亿元,成为全县农业支柱产业。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郊,猪圈遍地开花、粪水乱排乱放、臭味随风飘散、死猪随意抛弃……粗放无序养殖对生态环境尤其是衢州出境断面衢江水质的影响日益凸显。
“我们曾做过测算,畜禽养殖污染与全县工业、生活污染比例基本在6∶2∶2。生猪污染量大面广,必须要整治。”郑建飞说。
生猪养殖污染引起了龙游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2013年4月底,龙游县生猪养殖污染整治与产业提升工作正式启动,划定了4个禁养乡镇和11个宜养乡镇(街道),并明确了村庄内、河道200米范围内和水源保护区内等三条“必拆红线”。在县财政总收入只有8亿多元的情况下,龙游县拿出两亿多元用于整治畜禽养殖污染。
龙游县积极动员养殖户拆除关停,面对几十次上门的乡镇干部,养殖户冯燮正说:“整治事关子孙后代,我没有理由不支持。”
“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猪”,这句话已成了衢州各县(市、区)的共识。
一年多时间,龙游县关停拆除生猪养殖场(户)1.2万余家,拆除面积达160多万平方米,有效削减生猪饲养量160多万头、化学需氧量1.55万吨/年、氨氮1500吨/年,衢江出境断面水质明显好转。
养猪场关停,村民们纷纷拍手称快。村民苏祥说:“十几年不敢打开的窗户,终于能够打开了。”
同为生猪养殖大市的衢州江山市,从去年起也开始关闭村中养殖场。而早在2012年9月,市生猪养殖整规办公室就制订了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和规范管理三年行动计划。
“三年行动计划到今年7月正好期满。”江山市环保局局长周继仓说,今年江山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展了养殖污染整治“百日攻坚”行动,通过大规模、高强度、全覆盖的集中攻坚,全市年内削减生猪饲养量87.1万头,完成了衢州市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138.58%。
“目前,全市生猪养殖户从原来的1万家左右减少到200家。”周继仓说,经整治,环境质量大为改善。今年以来,江山全市出境水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其中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均比上年同期下降50%以上,省考核均为优秀。
生态化循环工业化治污
生猪污染必须治,百姓吃肉也不能少。无序落后散养户关停的同时,规模化养殖场的治理也在不断探寻新路。
实行“农牧结合、种养匹配”,推行“大中小”生态循环,建设全产业链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实现生猪养殖零排放,是龙游县在实践中找到的法宝。
走进龙游县浙江开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眼就能看到几个大沼气罐。“本来建沼气站发电是为了处理自己公司3万~4万头生猪养殖排泄物,但现在,我们每天所有吸粪车都被派出去收集全县各养殖场的猪粪。”公司总经理詹素根告诉记者,2011年公司一期工程1兆瓦发电站正式上网发电,每年可发电800万千瓦时。除了自用外,其余全部并入国家电网,财政补贴后的电价达1.05元/千瓦时。今年,公司沼气发电项目二期工程将建成,“猪粪收集→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的模式将覆盖超过6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
与此同时,龙游县还建成半爿月、周公畈、塔石、箬塘等沼液综合利用示范点38个,实现20万头生猪和2.6万亩种植基地之间的跨园区“中循环”;建设“沼气池→沼液池→管道→施肥”的排泄物循环利用系统,268户家庭农场实现“猪→沼→作物”就地消纳“小循环”。
然而,并不是所有养猪场能够找到用于消纳的农田。对此,龙游县创造性地对养殖业开展了工业化治污。
郑建飞说,虽然猪粪被拉到开启公司沼气发电,但猪尿和冲栏水中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指标可高达上万,即使经过沼气池处理,出来的沼液化学需氧量仍高达上千,需要进一步进行处理。经过全面摸排,从去年开始,在全县保留的800多家养殖场中,对399家无生态消纳地的规模养殖场明确要求必须实施工业化治污,确保废水达标排放。
对此,去年下半年,龙游县环保局广发“英雄贴”,在认真审核把关后,邀请了20余家治污企业前来,与规模养殖场进行无缝对接,由养殖企业自主选择。
在龙游县龙凤山生态农场外,记者看见一座正在运行的污水处理池。农场场长张仲良告诉记者,他的农场养了600只母猪,加上小猪存栏数约有3000头。农场原来的废水经过沼气池处理后就直接排入附近的水塘。去年下半年,他投资70多万元,建起了日处理50吨废水的污水生化处理池。“前不久刚测过,经过沼气池出来的废水,化学需氧量有1600mg/L,氨氮900mg/L。经生化处理后,化学需氧量只有20mg/L了,氨氮也只有十几,远低于化学需氧量380mg/L的排放标准。”张仲良说。
在龙游胡文青家庭农场,记者碰到了场长胡文青和前来调试设备的杭州环建环保科技公司总工韦仲民。“我们采用两级生化处理技术,二级主要是消化回流,彻底解决氨氮问题。”韦仲民说,虽然是两级处理,还需要加药剂和膜处理,但每吨污水运行成本不过三四元钱。
在这个日处理40多吨废水的小型污水处理池墙上,张贴着各项环保管理制度。胡文青自豪地说:“我要求污水处理设计理念最先进,在保证达标前提下,还要适度超前,便于管理。去年下半年和这家公司深谈了一次,马上就确定下来开工了。连沼气池在内投资110万元,现在效果还不错,你看,这出水池还养了鱼。”
记者了解到,工业化处理养殖废水如今已在衢州市推广应用,但还有些无消纳地的养殖户在探寻实现真正零排放。
在江山市良晶养殖园,记者看到,养殖区外新建了一个四五米高的大棚。“我们原来是将木屑、谷皮等垫料直接放在猪棚内,放入生物菌把猪粪尿完全‘吃’掉。但由于需要人工进进出出翻动垫料,对生猪养殖、防疫等有影响。今年我们做了改动,把垫料移到外面新修的大棚中来。”场长毛石明告诉记者,通过把污水全部先收集到大棚中间的集污槽,再用喷灌系统打到两旁的5条垫料槽内,用机器自动翻动垫料,处理效果非常好。不但污水实现零排放,而且垫料3年才更换一次,还能做成有机肥还田。
不养猪也致富才是长效之策
“猪屁股”擦干净了,死猪该如何管好?
“养猪行业都有一个正常的病死率。以前农民有了病死猪,都随意掩埋或扔到河沟里,很难监管。现在我们已经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龙游县环保局副局长黄建彤告诉记者,龙游县去年已建成日处理能力20吨以上的集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采用国内最新高温炭化处理技术,将病死动物全部变为生物质炭资源化利用。同时,政府部门促成了集美公司、保险公司和养殖场的合作,实现了保险、勘察、理赔和无害化处理的结合。
“现在规模养殖场都配有冰柜,用以暂存病死猪。等攒够一车,拨打收集中心的电话,他们会派保险员和车辆过来,估算死猪重量以后,养殖户每斤病死猪可从保险公司拿到4元~6元,从源头上解决了病死猪随意丢弃或流入非法加工销售渠道的问题。”黄建彤说。
按照“政府监管、企业运作、财政扶持、保险联动”的思路,衢州大力推广“集美模式”。目前,江山等多地已建成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
数百万散养生猪饲养量的削减、几万户养殖户的退出,会不会在整治告一段落后再次反弹?衢州市在整治中,不断探索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蒋家自然村,有个“尚品画艺”画廊。谁曾想,就在几个月前,这还是一处闲置的猪棚。
画廊主人郑晓云介绍,原本开在市区的画廊租期将到,听别人说这里有闲置的猪棚,过来一眼就看中了。“装修时我们特意保留了猪棚原来的屋顶,把最土的和最雅的融合在一起。”
而同属柯城区的万田乡,在全区率先启动全乡禁养后,提出“猪棚换大棚”。通过整合上级退养补偿金和设施农业补偿资金,鼓励生猪养殖户拆除栏舍,彻底退养换取相同面积的大棚。目前,已建成蔬菜大棚220个,有114户农户报名加入,其中生猪禁养退养户72户。
江山市也在一手抓治污的同时,一手抓转型。
在日前举行的治水工作会上,原江山市贺村镇江郎山种猪场场长黄有根与来自全省的治水工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3年前,他的养猪场已成为江山市第三、横渡溪流域最大的养殖场。“很多人当面称呼我‘黄老板’,转身就骂我‘黄大粪’。当我经过横渡溪,看到清澈的河水变得黑臭不堪时,我的良心受到了莫大的谴责。”
去年9月,痛定思痛的黄有根决定关停拆除养猪场,上马蛋鸡自动化生产线。“我引进了多层层叠式蛋鸡饲养成套自动化设备,配有独特的清粪系统,在纵向流动空气的作用下,鸡粪含水量大大降低,干燥的鸡粪可直接卖给农户,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有效避免了环境污染。现在日营业额能达到两万元以上。在他的带动下,横渡溪沿线大大小小300多家猪场全部拆除,原来劣Ⅴ类水质一跃变成Ⅲ类水。
江山市委副书记舒畅告诉记者:“农户不养猪也能找到致富门路,这才是长效之策。”舒畅说,在重拳治污的同时,江山市已出台财政奖补政策,政府特事特办,百姓转型发展积极性高涨。全市1万多生猪养殖户不少已成功转产、转业,涉及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养老养生等各领域。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