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绊脚地方发展 生态文明何以托起美丽港城
更新时间:2015-08-06 17:48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阅读:1704
由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主办的中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张家港)高层研讨会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召开,会上深入研讨了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化发展的路径和机制。
最根本:上承国策下安民心
继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四化”之后,党中央今年又加入了“绿色化”,凸显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祝光耀表示,绿色化赋予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内涵和新要求。从经济领域的范畴来讲,绿色化要求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从社会领域来讲,绿色化倡导生活模式、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从思想领域来说,绿色化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只有把生态文明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才能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新方式、风尚。
县域美,则中国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县一级是重要的基础和支撑。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林震表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最接地气,也是最为根本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义丰说:“县域的发展,事关经济发展的大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县域转方式、调结构和新五化发展的动力和战略支撑,构筑起县域发展的核心体系。”
郡县治天下安。县制两千多年不变,成为我国最基本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式,谋划县域大局,上承国策,下安民心。张义丰认为,探索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要做好纵深研究和比较研究,把功夫做足,把绿色化做深、做透。立足于区域经济再看县域经济,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明确绿色化方向。
因为上要连接省市,下要带动乡镇、村,所以县域是一个重要枢纽。因此,县域是贯彻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要环节,是绿色化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
最严峻:责任很大能力很弱
目前,在推进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领域里,县域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庄国泰表示,县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任务中压力大,环境保护任务也重。有些县域的自身承受能力有限,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不好协调。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部主任万军说:“县域抓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文明时,面临着3个挑战:一是环境空间的管控。目前环境空间缺乏一个系统的管控,保护体系和路径还没有建立起来;二是环境承载力超载的问题;三是仍有保护环境是阻碍地方发展的绊脚石这类思想的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间发展差距越来越小,但是城乡间的差距在扩大。
庄国泰表示,很多中西部的县里环境保护力量很弱,肩负的责任很大,实际的能力和权力很小,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所以,县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县环保部门的责
任定位、任务分工,可能会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要议题。
绿色化是个形象的表达,生态化是内在机制的表达。张义丰指出,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真正围绕如何绿色化来做规划,绿色化如何在地方像前4个“四化”一样落地,差距还很大。
最迷惑:发展路径如何选择
现在全国有一千多个县(市)在开展生态县(市)建设。国家也在探索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庄国泰表示,我们也希望能通过各种方式,来推进县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县域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怎么来分配;二是生态经济体系怎么来做,县里还要发展,不唯GDP,不是不要GDP,如何构建起绿色GDP;三是它的生态人居体系、生活体系,包括它的绿色化怎么来推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祝光耀认为,加快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化路径,要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要确立绿色发展新格局,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要建立绿色发展新机制,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动力;要描绘绿色发展新蓝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要营造绿色发展新氛围,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万军说:“县域单元将是‘十三五’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落脚点,一定要在县域单元上抓落实,打造县(市)绿色化发展的空间管控平台。”万军建议,在县域层面上,要划定生态红线,并统筹各部门生态保护区和类型;基于水气自身规律,建立分区分类的管理平台;将环境总体规划作为多规融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规划。
同时,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当地实际、又能实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办法、措施,坚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祝光耀表示,在县域来讲,研究新一届的“十三五”规划也要按照中央既定精神,怎么来推进市县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制定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划。我们国家区域差别非常大,不同地区发展到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矛盾。尽管区情、民情差别很大,但是实现绿色化生态文明的目标应该是相同的。
资源禀赋缺乏,环境容量不足
生态文明如何托起美丽港城?
到过江苏省张家港的人,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整洁,环境好。但是,30年前的张家港,环境却是“脏、乱、差”。
家住杨舍镇城西街道云盘社区的47岁居民汪秀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张家港人。她说:“30年前,我们农村老百姓对河道水环境有句形象的说法,即60年代淘米烧饭、70年代洗衣汰菜,后来连鸭子也不敢下河滩了。”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张家港通过一系列环境整改,城区河流水质明显变好。汪秀琴说:“如今,我家后面的东横河碧波荡漾,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驻足、垂钓。”
张家港是通过哪些举措,走上绿色化发展道路的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