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统筹推进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

更新时间:2015-10-20 09:31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阅读:4392 网友评论0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环境保护部承担了定点扶贫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隆化县,以及对口支援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的任务。在环境保护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三县坚持扶贫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良好。10月17日是我国第二个扶贫日,现特刊登三县扶贫开发的相关经验,以飨读者。

打赢生态保护和扶贫攻坚硬仗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委书记刘众民

围场是生态大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环境保护部定点扶贫县。多年来,围场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晋位赶超”主题,持续用力培育“休闲旅游、生态农业、清洁能源、现代物流”四大主导产业,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同步解决贫困落后问题,积极探索更有效益、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57.6%,是华北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生态环境最优的地区,先后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在全面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全力解决好贫困问题,全县贫困发生率由43%降低到26%,但按照新的贫困标准,全县尚有159个贫困村、11.46万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任务重、压力大。今后,围场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张承地区“建设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解决贫困问题”的战略定位,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乡,全力消除贫困,切实加快建设经济强县、建成全面小康步伐,努力走出一条借力协同加快发展的成功之路。

第一,坚持把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前提。积极发挥生态优势,挖掘生态潜力,努力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相融共生,探索走出一条符合围场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一是抓顶层设计。全面推行“131”发展战略,即确立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这一目标,构建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文化三大体系,强化创新体制机制这一保障。二是抓生态建设。大力推进京津冀水源涵养林、小滦河流域生态恢复、京津冀特供果品北方基地、冀北绿化苗木生产集散地、绿色生态廊道等五大重点工程建设,打造“一环”“一带”“多廊”的生态建设格局。到2020年,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8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全面建成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三是抓环境保护。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建”的基础上,强化“管”,严格“控”,严格做到“对生态有破坏、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律不上,不符合集约用地要求的一律不上,达不到节能环保要求的一律不上”,重点做好水源涵养、森林城市创建、废弃物综合利用、污染治理4篇文章,努力建设“天蓝、山绿、水清、土净”的美丽幸福围场。

第二,坚持把提升产业层级作为核心支撑。按照传统产业绿色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思路,大力培育和发展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生态产业,积极引进信息化、数据化、高端化的新兴产业。一是优化结构提升产业。实施“一环三区六带”旅游开发战略,启动建设“百个景点、千里绿道、万家驿站”工程,到2020年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打造全域旅游的围场样板。突出发展马铃薯、蔬菜、畜牧、林果、中药材五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线上农业、智慧农业,建成京津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全力推进风光水和生物质能综合开发,到2020年建成千万千瓦清洁能源基地。积极培育医疗康体、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借力京津、创新资源,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二是推进项目支撑产业。实施重大项目攻坚,以投资强度、科技含量、税收贡献率和建设容积率为衡量标准,积极引进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全力推动通用机场、太谷信息科技、东山文化产业园、小滦河流域综合开发等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助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级。三是建设园区集聚产业。统筹抓好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木兰围场经济开发区、木兰围场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木兰皇家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4个产业聚集区建设,到2020年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00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税收3亿元。

第三,坚持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为战略之举。坚持以城乡统筹为引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口,对县域空间布局进行重新规划,确定“一城、十镇、百村”建设目标,由点到线、由内而外、由表及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围绕扩容提质实施县城建设攻坚行动。实施“以园带城、产城互动”战略,加快推进县城“南进、北延、东拓、西治、中改”进程,实施城建“十大工程”,推进科教园区、物流中心、城市快速路、城市综合体、城市水景观等3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20万,分别增长300%和67%;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增长18个百分点以上。二是围绕“四美”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按照“发展中心村,提升一般村,打造特色村”的工作思路,实施“两边一线一片区”建设规划,在景区及县城周边、旅游公路沿线和庙宫敖包山片区,选定110个村作为重点村,建设一批以御道口为代表的休闲旅游新村,以龙头山为代表的城郊经济新村,以半截塔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新村,以庙宫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新村,利用5年~10年时间将全域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秀美乡村。

第四,坚持把推进精准扶贫作为工作重心。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大力实施“四个一批”攻坚行动计划,找准扶贫路子、抓住扶贫“引爆点”。一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针对全县有劳动能力的3万户、9万贫困人口,通过扶持发展以特色种植养殖和乡村旅游为主的产业项目,引导就地转化就业和外出务工解决脱贫问题。二是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针对全县需要异地搬迁安置的1600户、6000名贫困人口,采取集中安置、就近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有保障。三是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针对全县7580户、1.5万名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双无”贫困人口,坚持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统筹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按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政策性兜底。四是通过医疗救助保障一批。针对全县2400户、4300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实行医疗救助政策兜底。

第五,坚持把体制机制建设作为根本保证。始终坚持把体制机制建设作为推动工作的持续动力,不断创新完善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工作体制机制。一是创新完善对外开放机制。立足建设京津水源涵养功能区定位,突出生态建设、高端旅游、养老养生、绿色食品、立体交通和现代物流六大重点领域,加大对京津地区功能疏解承接力度,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高、环境质量高的产业和项目。二是创新完善投入机制。今后重点将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领域积极探索采取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大力撬动社会资本介入,建立PPP融资模式。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盘活农村土地、房屋、林权等资源,把资产转化为资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破解投入难题。三是创新完善引导机制。设立总规模5000万元的扶贫专项基金,专项用于扶贫开发,以扶贫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设立总规模1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发展,扶持中小企业、新型合作组织扩大生产、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四是创新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推行GDP+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双核算体系,将GEP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和生态文明考核体系,实行差异化考核,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行目标量化考核管理模式,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形成潜心干事、创先争优的良好局面。

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委书记陆文龙

隆化县地处河北北部,外联辽蒙、内通京津,是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英勇献身的地方。全县总面积5497平方公里,总人口4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2万人,占总人口的82%;贫困人口11.15万人,占总人口的25.1%,是国家级贫困县、燕山—太行山片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环境保护部定点扶贫县,也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县严格按照“打造京津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解决周边地区贫困问题”功能定位,坚持在保护环境中推进扶贫开发,在推进扶贫开发中保护环境,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新路子。

一、立足打造京津冀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核心区,筑牢强县富民的生命线

隆化县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总量9.4亿立方米,人均2150立方米,居全省前列;林地面积488.6万亩,森林覆盖率59.3%,在全省领先;空气质量优良,好于二级以上天数年均达到300天以上,是京津的重要水源地和生态屏障。无论是推动经济发展,还是做好扶贫开发,都把生态放在首要位置,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抓手,着力打造京津冀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核心区,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保障。一是实施水环境保护工程。严格落实河长制度,大力实施矿山环境、农村面源、重点河道、温泉开发、种养殖业综合整治和“两线”绿化六大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治理违法排污企业5家,建设生态河道24.7公里,生态湿地120亩。二是实施森林生态建设工程。加快滦河上游水源涵养林等五大防护林体系建设,扎实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工程,年均投入资金2500万元,造林5.6万亩,栽植绿化苗木550万株,森林覆盖率净增0.6个百分点。三是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坚定不移地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省、市实施方案,以治理PM2.5为重点,大力实施“减煤、治企、抑尘、禁烧、控车”五大攻坚战。截至目前,共拆除燃煤小锅炉70余台,取缔露天烧烤50余家,淘汰黄标车650余辆,23家黏土砖生产企业全部关闭,全县空气质量排名在京津冀地区名列前茅。

二、坚持把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做强扶贫开发的动力源

就隆化县而言,当前面临的最大任务就是发展,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立足这一基本情况,我们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程上,牢牢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全力以赴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着力补短板、强基础、增投入,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强大动能。一是狠抓项目招商,在做大总量上下功夫。今年以来,共引进项目84个、县外资金41.7亿元。特别是北京中能阳光超薄型高精度冷轧带板、北京中创兴业绿色能源建筑一体化等一批节能环保、带动力强的项目成功引进,县域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二是推动转型升级,在增强质量上下功夫。培育壮大“现代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文化休闲旅游、商贸物流服务”五大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全力打造县域经济的“四梁八柱”。三是做大做强园区,在产业聚集上下功夫。依托隆化省级经济开发区等4个新兴产业发展平台,加速产业聚集。目前,金富达建材等一批产业聚集性强、关联度高、互补性大、节能环保的大项目相继入园,2014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三、全力以赴实施精准扶贫,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战

全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初的13.2万人,下降到2014年底的8.95万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4131元,提高到2014年的5633元,年均增长10.9%。对照2020年同步小康目标,我们坚持把大力开展精准扶贫作为重要抓手,全面打响扶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困、奔小康”目标。一是实施精准扶贫。目前,我们已对全县152个贫困村、11.15万贫困人口逐人逐户建立了电子档案。按照“目标到年度、规划到乡村、扶贫到项目、责任到人头”要求,全力做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今年以来,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近1.3亿元,预计年底可实现两万人以上稳定脱贫。二是突出产业扶贫。隆北区重点打造肉牛育肥和设施农业示范区;隆东区重点发展经济林、林下经济和草莓等产业;隆西区作为全县扶贫重点区域,着力发展肉牛繁育、经济林及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目前,全县肉牛饲养量达45.9万头,水稻面积达23万亩,蔬菜18.7万亩,草莓5000亩,大榛子4.3万亩,中草药12.6万亩,富民产业遍地开花,势头强劲。三是强化技能培训。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轮训农民10万人次,培养科技人才1000人次以上,发展电商脱贫村60个以上,着力形成“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局面。

四、做大休闲旅游产业,激活生态资源保护开发与扶贫攻坚协调发展的共振点

隆化拥有华北独有的森林温泉资源、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近邻京津的区位优势。这些优势资源,为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提供了重要依托。一是打造红色旅游基地聚人气。以董存瑞烈士陵园为核心,以传承英雄精神为内涵,累计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辐射周边苔山战场遗址、烈士牺牲地、滨河公园等景点,建立红色旅游基地。二是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增底气。综合各种文化特质,累计投资10亿元,重点打造了以古安州遗址公园文化旅游产业园和承围公路沿线为主的皇家游路线,让游客住行宫、走御道、体民俗,感受历史文化,放松身心。三是打造森林温泉之都生财气。县内七家—茅荆坝区域,风景秀美,森林温泉资源丰富,现已建成大中型温泉度假项目4个,星级乡村酒店、乡村旅游星级示范户发展到40余家,草莓公社、民宿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发展良好,日可接待游客3000人次以上,辐射带动3万农民就业创业,拉动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五、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城乡环境优化和富民增收的新引擎

坚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发展水平,着力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承载力,为优化环境和富民增收提供广阔平台和有力支撑。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合各乡镇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确定了“一核、五镇、多节点”城市空间布局。一核,即做大县城。依托隆化经济开发区,打造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优势突出、文化内涵丰富、宜居宜业的中等城市;五镇,即着力抓好韩麻营、中关等5个小城镇建设,全力打造经济强镇、温泉小镇、农业重镇和商贸新城;多节点,即在承赤高速、承围公路沿线,结合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重点打造一批美丽乡村,改善人居环境,拓宽致富渠道。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用市场的思维经营城市,着力加强与北京首创、北控水务等首都大集团合作,采取PPP模式,加快推进第一污水处理厂、庙山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隆东调水工程、县城供水工程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县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心广场改扩建和县一中外迁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的城乡环境。目前,全县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三是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对全县54个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选派了第一书记,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同时,创新开展了以“六帮一扶一成长”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支部活动,为全县357个行政村组建了帮扶支部,共协调资金3000余万元,谋划各类产业项目2000余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走生态致富的扶贫之路

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委书记许志辉

崇义县地处江西西南部的罗霄山脉东麓,与湖南、广东交界,土地总面积2206平方公里,人口21万;是江西母亲河—赣江的源头县,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县森林覆盖率88.3%。2014年,全县人均GDP3.31万元,是全国人均GDP4.65万元的71%。全县尚有12个省级贫困村、35个市级贫困村,贫困人口6272户、17482人。

近年来,在环境保护部的对口支援下,崇义县立足生态优势,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将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致富优势的扶贫之路。

一、扎实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近年来,崇义县十分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2014年以来先后开展了生态环境治理年、生态建设攻坚战等活动。一是开展陡水湖环境整治。投入资金约4000万元,抽调300余名干部,组成14个工作组,分片包干,推动320多家养殖户和水上餐馆搬迁上岸。截至2015年9月底,已完成搬迁290多户,完成总任务的92.5%,陡水湖水质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开展流域水污染整治。依法取缔31家无证非法小矿产品家庭作坊,停产整顿21家小矿产品加工厂,多年被称为“米汤河”的扬眉江重新清澈见底。三是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2015年,崇义县发生一起外省电子类危险废物(废弃的印刷电路板)非法转移至崇义县焚烧的案件。经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对危险废物进行技术鉴定后,此案件于9月底移交公安机关。这是崇义县首例因环境违法行为被移交公安机关的案件。四是开展农村垃圾整治。初步探索建立了“城乡一体、购买服务、管干分开”的农村垃圾治理模式,在2014年试点的基础上,2015年在全县16个乡镇全面铺开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县财政每年投入约1000万元保障运行。目前,乡村垃圾下河现象明显减少,农村环境持续改善。五是探索建立乡村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出台《崇义县乡村突出性和苗头性污染防治实施意见》,明确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污染防治第一责任人,对辖区内无照经营泛滥造成环境污染、群众反映强烈的实行“一票否决”。落实乡(镇)环保工作资金1万元~3万元,用于环保巡查和乡村环境教育。六是加强环境教育。组织各乡(镇)干部参加环境保护培训班或专题讲座,不断增强基层干部环境意识。连续两年在全县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组织中

小学编制环保教案。通过这些强有力的措施,崇义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优势得到了巩固提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扶贫规划从源头防止生态破坏

在推进扶贫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龙头引领,在产业规划、项目建设等方面,将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在保护生态中有序推进扶贫开发,在扶贫开发中保护好生态,实现了良性循环、有机互动。

在制定扶贫产业规划时,充分考虑了生态保护的要求。崇义县西部坡陡山高,规划为刺葡萄、南酸枣、竹木产业等有利于水土保持的产业;东部缓坡丘陵多,规划为油茶、脐橙产业扶贫片区。在水源地保护区以及旅游景区周边范围内,不上油茶、脐橙等产业,不上畜禽养殖等项目。目前,全县规划新发展刺葡萄1万亩,涉及贫困户3080户;规划发展竹木两万亩,涉及贫困户1100户;新造油茶林3万亩、低改10.07万亩,涉及贫困户2650户1.98万亩;规划乡村旅游示范点10个,带动贫困户167户。

对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生存环境恶劣以及地质灾害点、水源保护地的贫困人口,则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移民搬迁扶贫。目前,已实施深山区、地质灾害区、库区移民1571户6443人。有关扶贫移民项目建设不搞大挖大建,不随意开挖山体,不人为造成新的地质灾害点,减少了对原生植被的破坏,对珍稀树木等进行避让。此外,崇义县增设了农村公路养护、旅游景区保洁、农村环境整治等环保类公共服务岗位,每年安排200个以上公益性岗位,确保移民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通过坚持规划引领,把好扶贫开发的“第一道工序”,从源头上防止了盲目、无序的扶贫开发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了保护生态环境与减贫脱贫的和谐共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着力发展绿色食品业

欠发达地区抓发展,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崇义最大的优势和生产力。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崇义县注重发挥好最具竞争力的生态优势,做好“生态+产业”文章,把良好的生态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着力发展绿色食品业。崇义县一家以南酸枣糕为主打的绿色食品公司年销售额达到两亿元,创造税收近2000万元。此公司每年收购南酸枣近万吨,给崇义山区林农带来近3000万元的纯收入,惠及3000余农户。南酸枣树是本地高大乔木,随着南酸枣树成为摇钱树,不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砍酸枣树卖钱的现象销声匿迹,同时还大大提高了种酸枣树的积极性。

崇义县另一家20多年致力于南方野生水果收集和保护的公司,开发了以本地野生刺葡萄为原料的干红葡萄酒,在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中荣获金奖。2015年,公司成功承办了总部设在法国的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召开的第9届学术研讨会,有效提升了企业知名度、美誉度。还开发了以野生刺葡萄为主要原料的饼干、饮料等产品。目前,新上年产1000吨野果饼干、6000吨生态饮料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厂房、采购设备,预计年底将投放市场。

依托这家公司,崇义县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劳力入股、分户种植等方式,大力推广种植刺葡萄。2015年全县新增刺葡萄种植面积约1300亩,全县总面积近3000亩,涉及贫困户110户。刺葡萄在管护好的情况下,4年后挂果,每棵可产果约400斤。在庭院种上两棵,1年就能产果8000斤,按当前每斤5元价格计算,就能达到4万元收入,真正做到“两棵刺葡萄可脱贫”。目前,崇义县已全面启动万亩刺葡萄种植基地建设,力争3年实现刺葡萄种植面积达1万亩,努力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刺葡萄产业发展带来的成果。

四、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崇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独一无二。我们在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全力推动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找准扶贫切入点,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自2014年崇义县上堡梯田及美食(九层皮)亮相《舌尖上的中国2》以来,上堡梯田景区旅游持续升温。崇义县因势利导,积极扶持上堡梯田景区及沿线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目前,上堡梯田景区农家乐由21家发展至51家,大量村民加入九层皮等土特产销售及兼职导游等行业,辐射带动旅游及关联行业从业人员近3000余人。

在上堡梯田景区的带动下,崇义县各乡镇的农村休闲观光旅游也开始起步。丰州乡小坑村,2015年村干部带头复耕撂荒的梯田,乡干部为其制作了“梯田岁月悠悠乡愁”微信宣传片,国庆期间吸引省内外游客约400人,带动销售雪莲果、香菇等土特产上万元。今年1月~9月,全县接待游客140.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1亿元,分别增长12.3%和13.1%。

下一步,崇义县将进一步加大生态治理和保护力度,科学规划扶贫项目,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富民产业,加快农户脱贫致富,努力实现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融合发展,探索走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循环互动的发展新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统筹推进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