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换思路搞秸秆禁烧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雾霾天关注度的提高,对焚烧秸秆带来环境污染的认识也在深入,政府部门对秸秆禁烧的管控也前所未有。大面积无序焚烧秸秆的危害不容置疑,开展秸秆禁烧工作也是必要之举。但是,如果能够更加充分认清农村地区焚烧秸秆的原因,地方政府在秸秆禁烧过程中面临的窘境,再加以准确应对,就会更有力地促进问题的解决。
首先,需要先了解目前秸秆禁烧面临的几个尴尬。
尴尬之一,主责部门变来变去。每到秸秆禁烧期,地方的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就会为谁承担主责或者谁牵头负责而大伤脑筋。甚至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哪个部门能把秸秆禁烧的牵头职责推出去就是最大胜利。而承担了主责的部门也由于秸秆禁烧的复杂性而疲于应付,一心琢磨如何将工作布置下去。于是,属地责任非常应景地被使用得极为频繁。最终,秸秆禁烧的责任全部落到了最基层的乡镇政府。
尴尬之二,基层干部苦不堪言。由于属地责任的明确,最基层的乡镇政府成了秸秆禁烧的绝对主力军。于是,到了秸秆禁烧期,很多地方的基层干部就开始了“白天田野巡逻,晚上地边蹲守”的生活。宣传口号也越来越强硬,如“焚烧秸秆时,就是坐牢日”、“上午烧麦茬,下午就拘留”。看着上级政府对基层干部如此高压,也催生了一些动歪脑筋整干部的人。因为对乡镇领导或者村干部有意见,就趁机故意放把火。以致于出现部分乡镇干部一边怀揣着辞职信一边干禁烧的情况。一旦因为工作疏忽或者被恶意防火,干脆主动辞职了事。
尴尬之三,老百姓不愿支持。事实上,很多老百姓对秸秆禁烧并不是发自内心支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秸秆要烧火做饭、喂牛养羊,在小造纸厂未取缔之前,很多秸秆还可以送到造纸厂卖钱;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短缺明显,很多青壮年在夏收或者秋收时要从打工的地方回乡抢收。收秸秆,得到的国家补贴不高又费力,还不如一把火烧了省事。
尴尬之四,技术成果收效较差。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秸秆综合利用进行了众多探索,但收效甚微,原因之一就是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脱节。此外,盲目推崇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也不是上策,毕竟国外的农场化和机械化程度并不适应我国国情。
笔者认为,当前,应认真反思多年来禁烧工作的经验和不足,从偏重下力气严防死守转化为下力气多措引导,逐渐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
一是督促研发转化。国家在对秸秆禁烧继续保持高压态势的同时,应适度将压力转向科研和转化方面,要求有关部门在现有基础上继续重视和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的研发和转化。不能仅仅联合发文了事,必须有实在的项目落地并取得实效,要立军令状向社会公开。对秸秆禁烧保持管理高压是堵,推动技术研发和转化则是疏,疏堵结合方为上策。
二是提升补贴标准。现在,每年各级政府用在秸秆禁烧的行政成本数目已然不小。与其花费如此大的行政成本,不如大幅度增加秸秆主动收纳的补贴。以当年种粮补贴施行为例,很多抛荒的农民在得知国家每亩补助几十元的粮食补贴后,纷纷回乡种地。正是由于补贴太少,目前还无法起到调动积极性的作用。因此,建议国家大幅度提升标准,并对产粮大省给予补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