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莞深两地联手启动多项茅洲河污染整治重点工程
本月初,莞深两地联手启动多项茅洲河污染整治重点工程,正式打响流域治水攻坚战。12月7日,记者从东莞市环保局获悉,为进一步强化流域污染综合整治成效,从2016年开始,东莞将在茅洲河、石马河、水乡等三大流域基础上,将寒溪河、东引运河纳入河长制考核范畴,强化对流域镇街政府的考核问责力度。
未来两年建286公里截污次支管网
东引运河(含寒溪水)全长102公里,始于桥头镇建塘水闸,水源来自石马河,流经包括桥头在内的东莞15个镇街,至长安注入珠江口,目前其水质类别仍属中度污染。
据东莞市环保局介绍,由于东引运河、寒溪水流域长期受污染,不仅达不到水功能区用水要求,影响景观,同时底泥也受到严重污染。要彻底改变水质,必须综合整治,要通过河道清淤疏浚、扩河清障、截污、清污分流、引清调水增容、岸线整治等工程措施有效整治基本改变河道水质,达到水功能区要求,同时消减污染物总量和增加水环境容量,绿化美化河道两岸。具体说来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加强河道和岸线综合整治。从环保部门前期调研情况看,当前,东引运河河道积淤非常严重,水流缓慢,对防洪、排涝和水环境都不利,要加大清理河道整治清淤和岸线综合整治力度,使其恢复到原有的深度,使河水流畅。
二是强化废污水处理。相对于目前大量的废污水入河流,流域污水集中处理率仍然偏低,同时污水处理厂的有效利用率较低,这是造成目前水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必须进一步加大废污水处理力度,继续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同时建设配套收集管网,并提高污水处理厂的有效利用率。按照流域各街镇上报的建设计划,计划2015至2017年,东引运河(含寒溪水)计划建设约286公里截污次支管网。
三是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特别是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审定河流纳污能力,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实施步骤,同时将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各河段、各镇,最终落实到排污单位。落实“河长制”,对排放量已经超出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做到“增产不增污”,“甚至增产减污”。加强监测,全面掌握纳污总量控制和监督的要求,强化对重要污染控制断面和重点入河排污口的监督和监测。
流域镇街每年须治理污染最严重内河涌
面对众多综合治理任务,市环保局一名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东莞市将在东引运河实施“河长制”管理机制,将管理责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落实到地方政府,由各镇政府一把手担任“河长”,明确其责任范围,同时参照石马河、茅洲河和马滘河等河流的工作经验,制定工业污染防治、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畜禽养殖业清理、垃圾污染综合整治、支流及内河涌污染整治、生态环境建设和河道综合整治等工作任务,并通过实施日常监督考核通报、区域限批及考核结果与干部任免挂钩等奖惩制度,督促地方政府重视和落实工作任务,以实现东引运河水质逐年有效改善的目标。
在具体操作上,东莞将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要求流域各镇街每年年初必须上报流域内河涌计划和实施方案,哪一条严重上报哪一条,且必须明确治理周期和整治前后的目标,年终以完成任务量作为考核标准,一切以水质改善为主要考核验收目标,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接受监督。
上述负责人表示,要彻底治理好东引运河(含寒溪河),必须实现全流域截污,但就目前而言,这些截污管网及次支管网建设的资金从何而来,镇街的财力难以支撑,一直是以往影响流域各镇街治理进展不一的关键。这一现实下,不时会出现下游治理好了、上游还在污染,或者左岸治理好了、右岸还在污染的矛盾情况出现,导致流域污染持续反弹。
资金投入乏力影响治理进程推进
面对流域污染综合整治面临的巨大资金投入瓶颈,有来自东引运河(寒溪河)流域所在镇街的官员就指出,流域治水能否效仿茅洲河东莞界河段的污染治理投入方式,把茅洲河等界河污染整治作为市财政资金投入重点项目,市镇财政优先落实整治经费配套,确保整治资金保障到位,即改变以往重点由茅洲河所在的长安镇主要负责相关整治工程资金投入的做法,转而由市镇两级共同承担相关由地方财政主导的项目投入,一些长安镇短时间内难以承担的财政支出,则采取由市财政先行垫付、镇一级财政后续还款的灵活方式,确保资金投入及时到位,不影响相关整治工程施工。
对此,一名不愿具名的政府人士表示,茅洲河的做法可能暂时无法在全市其他治水领域铺开,毕竟东莞市一级财力同样有限,一旦摊子全面铺开,势必影响到市一级财政在其他领域的正常开支,目前尚未具备推广开来的条件。在此现实下,只能由流域各镇街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引入PPP模式等社会资本参与等多重途径筹集资金,按照每年有重点,每年推进一段,每年都有见效的目标逐步推进流域治污。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