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巴黎协定》让低碳成为“摇钱树”
4月22日是第47个世界地球日,全球目光聚焦联合国总部,17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代表济济一堂,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协定》高级别签署仪式。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代表中国在这份协定上庄严签字。
选择在世界地球日这天签署《巴黎协定》,具有深刻的隐喻和深远的意义。历届世界地球日都有一个总主题——“只有一个地球”,日益不利的气候变化,不断加重的环境污染,使我们唯一的地球伤痕累累。保护受伤的地球,建设和谐、美好的地球生态,正在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紧迫的共识和行动。去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这次17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代表签署这份文件,是全球气候治理模式的重大改变,标志着全球缺乏一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的尴尬即将结束。
《巴黎协定》设定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要求把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之前水平的升高幅度控制在2℃之内,到2030年全球碳排放量控制在400亿吨,2080年实现净零排放。协定允许使用国际转让的减缓成果来实现协定下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协定要求在协定缔约方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该国际转让机制的具体规则、模式和程序,进一步明确了《京都议定书》等国际文件确立的碳排放权交易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碳排放总值限定的条件下,碳排放权可以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交易。可以在一国内部不同排放主体之间进行交易,通过节约能源和技术进步措施而使碳排放不断减少的国家和企业,可以将自己减少的碳排放拿到碳交易市场上出售,换回看得见摸得着的利润。
2014年12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自2015年1月起施行。该办法在总结地方试点的基础上,为发挥市场在碳排放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对碳排放的控制和管理,初步制定了碳排放权交易的规则规范。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截至2015年8月底,深圳、上海、北京、天津等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城市累计交易地方配额约4024万吨,成交额约12亿元;累计拍卖配额约1664万吨,成交额约8亿元。随着《巴黎协定》的签署以及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我国碳排放交易量可能扩大至30亿至40亿吨。仅考虑现货,交易额预计达12亿至80亿元。若包括期货,交易规模将达到600亿元至4000亿元。
目前,一些有眼光的企业在这方面已有大胆的探索。据报道,亿利资源集团内蒙古库布其沙漠造林项目近日通过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审核,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备案通知书。经审定,该项目2005年至2025年间二氧化碳减排量可达607.9万吨,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林业碳汇项目,也是国内首个在沙漠中造林的碳汇项目,此次成功申报CCER,意味着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成果将可以拿到碳汇市场上交易。作为实施造林治沙项目的企业,亿利资源集团通过出售自己的“碳减排量”,有望获得可观的收益。
绿色、低碳产业是碳排放交易市场天然的宠儿,这一市场同样对可再生能源青睐有加。可再生能源是《巴黎协定》中唯一提及的清洁技术,协定将引导更多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流向清洁领域,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仍以库布其沙漠上的低碳实践为例,目前亿利资源集团正在实施新型清洁能源项目——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按每平方公里沙漠一年产生400万度电计算,该项目如果覆盖整个库布其沙漠(这当然是极而言之),将可以满足全中国1/8的用电量;而把光热发电项目减少的碳排放拿到碳汇市场上交易,又将换回相当丰厚的利润。
落实《巴黎协定》规定的碳排放权交易,中国的节能减排和低碳生产,将不再是一个投入大、产生小,甚至只有投入而无产出的“无底洞”,而将变成一桩减排越多、收益越大的好生意,变成一棵能源源不断产出真金白银的“摇钱树”。让低碳减排的新兴产业获得良好的回报,让投资绿色环保的企业获得稳定的收益,改善生态、修复地球就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