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危废倾倒“离法必乱”
之所以各级政令还在“空转”,是因为触碰到了各自利益禁区。当下最缺乏的环节就是动员合法企业尽快处置,同时启动对非法企业的罚则来“反哺”。
据报道,本应从内蒙古运往贵州的近80吨含汞危险废物——“废氯化汞触媒”,被非法转运、部分倾倒在河南。中央环保督察组收到举报线索后,交办给地方,洛阳市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处置,未发生环境次生污染现象。但案发至今近两个月,两车危险废物仍留在河南,如何加快处置进展,令当地环保部门“很头疼”。
每一次的环保事件,都会给民众普及一些化学概念,这次的“废氯化汞触媒”危险程度非常高,经高温后形成的“汞蒸气”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对此,当地认识较为清楚,连夜对现场做了“三防”、加盖彩钢房,派专人值守。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各方三缄其口,除河南“躺着中枪”、喊冤叫屈,没人出来负责任,公众想知道,这颗“不定时炸弹”何时拆除?
“拆弹”的要害,还在法治。按说,危险品处置的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都不少,本案权责也比较清晰,问题就出在执法的效率与态度上。河南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扣下了违法运输车辆与人员,中央部委也召集“三省协调会”,要求贵州环保厅督促回收。之所以各级政令还在“空转”,是因为触碰到了各自利益禁区,花钱不讨好的事谁都不愿干。仔细分析这一过程,政府的处置有法可依,从中央到地方的协调体现了行政法的合理原则,但最终谁来落实、哪家企业来买单,却止步于“执行不力”。
“贵圈太乱”,这是网络上的一句流行语。知情人反映这个行业的范围很小,全国有资质的企业不过6家,而一些没有资质的小作坊、“土法炼汞”就靠避开合规竞争、倒卖危险废料谋取暴利。对此,仅靠圈子里的正规企业来业内监督,显然力所不逮且效率低下,如何建立“群众举报—政府查处—责令处置—企业买单—适当补偿”的机制尤为关键。当下最缺乏的环节就是动员合法企业尽快处置,同时启动对非法企业的罚则来“反哺”。
让守法者获利、让违法者吃亏,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才能真正终结。此外,政府的行政执法成本靠守法企业来分担,帮助弥补监察的不足、缩短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这笔“额外”的开支当然要那些不法之徒来承担。这其中的较真,再“小气”也不为过。
环境领域的敏感神经,容不得哪怕一丝一毫的侥幸心理。希望三地共同努力,放下局部纷争,尽快剪断环保炸弹的引信,将此事处理成危机应对的又一标本。更进一步则要痛定思痛,划定责任,把法治二字,真正落到实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