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场上能不能建园林景观?
自成功举办了第十届园博会后,武汉园博园已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地标性建筑。走进园博园,许多人都没有想到,眼前这湖光山色、亭阁林立、绿树成荫的园林,竟是在一座垃圾山上建成的。
垃圾场生态修复变“绿肺”
武汉园博园绿化面积176公顷,栽种着近5万株苗木,每年吸收烟尘6.35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是名副其实的武汉“绿肺”。
曾几何时,武汉园博园原址——金口垃圾场是百万吨级的垃圾山,常年臭气熏天。
2012年初,专家在勘察金口垃圾场时提议:“这么大的垃圾场,能不能用来建园博园?”在垃圾场上建园博园,这是历届园博会从未有过的。但既能治理垃圾处理这个老大难问题,又能满足百姓对绿色空间的需求,这个大胆的想法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采用“好氧修复”与“封场治理”
2005年“退役”的金口垃圾填埋场共服役16年,填埋垃圾共计520余万立方米,100余万吨,土壤中积聚了大量的重金属等污染物。
武汉园博园垃圾场生态改造顾问、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朱蕾告诉记者:“在垃圾场上建园博会园区面临着很多困难,城市生活垃圾场的技术处理难度与挑战很大,各类生活垃圾混杂,极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沼气、渗滤液,危害大、隐患多,稍有不慎就后患无穷。”
数百万立方米的垃圾、污染物若仅仅依靠自然降解,至少需要30年,全部外运成本高达10亿元。如何最有效地解决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经过反复验证,武汉园博园筹建方最终确定综合使用“好氧修复”与“封场治理”两项技术。
“好氧修复”是利用鼓风机把新鲜空气注入填埋时间不长的垃圾堆体深处,使垃圾“吸氧”后加快降解速度,垃圾降解速度快、温室效应贡献率低、不产生二次污染,渗滤液回灌还可以降低渗滤液处理的成本。
“封场治理”则是对降解较为稳定的垃圾区域,利用垃圾场底部防渗黏土层,与垃圾山表面的防渗膜,像“包饺子”一样,把垃圾层层包裹起来。大量渗滤液用机器抽出净化后,可浇灌园内花木,避免其渗入土壤污染地下水。
据武汉园博园项目建设部长董冲介绍,根据垃圾填埋时间长短,园博会将垃圾场划分为两半,对填埋时间长、垃圾降解已趋稳定的区域,封场治理;反之,采用好氧技术处理。荆山下的垃圾堆体内,埋有总长3万米的管道,用来收集和处理甲烷、渗滤液。
保留3处遗迹做景点
15年前亚洲单体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就这样脱胎换骨成了今天的城市生态名片。
在武汉园博园内,专门保留了原金口垃圾场3处遗迹:原垃圾山的横断面、管理用房、一条运送垃圾的通道。这3处遗迹经过园林艺术处理后,被建成景观,让人们了解生态回归的过程。
进入园博园,在园博园北门东侧有个垃圾山横断面,总长12.88米、高1米,全玻璃的展示墙,将垃圾封闭在里面。挂在墙边的照片上,展示了原垃圾场的原貌,以及生态修复过程。
管理用房现在已被改建成公共厕所,与残垣断壁、废旧混凝土雕塑在一起,位于北区东侧的,是再生园的主景区,也是园内最具特色的展园之一。
运送垃圾的通道原来总长约1公里,其中约500米被保留下来,位于园博园北区西侧台州园至绵阳园之间。路面两侧被凿成长方形小槽,种上草后,清新雅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