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南水北调项目已开工 计划2020年污水处理率高达95%
今后,北京“治水”将不再是政府一方投入,而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的事业。据悉,自去年以来,已有500亿元社会资本投入北京市污水处理、河道治理、河湖环境综合治理以及南水北调配套基础设施,为北京市民创造了更洁净的水环境。
近日,北京水务投资中心收到了第一笔南水北调水费收入,并已开始偿付工程投资的贷款本息。这也意味着“未来水费收益权质押融资—投入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并发挥效益—逐期逐批偿还融资”这一水务投资新模式完成了闭环运行。
为加快全市水务工程建设,满足资金保障,早在2011年11月,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北京水务投资中心,承担投融资工作,并对银行贷款及债券等金融产品进行统贷统还。投资中心撬动社会资本,做成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建设。
南水从进北京,到入水厂,这中间十大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资金都有社会资本的身影。投资中心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项目图》,上面清晰标示着每项工程的名称、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其中既有东干渠、南干渠、通州支线等输水工程,也包括团城湖调节池、九级泵站等调蓄工程和配套水厂,累计吸引社会资本近260亿元。完工后,投资中心收取南水北调用水户的水费,用于偿本付息。
事实上,不止是南水北调配套工程。174条河流,总计1460公里,不但要拓宽、挖深、疏浚,还要根据每条河流的情况加固堤坝、绿化造林、涵养水源、截污治污。三年治河,如今,已有累计240亿元社会资本投入中小河道治理工程。
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1年以来,北京市就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排水与再生水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实现了污水处理从削减污染物向污水资源化的转变,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
为加快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有效改善首都水环境,2013年4月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3—2015年)》。工作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其中: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8%,新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经过共同努力,第一个三年行动方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污水处理新增能力超过前十年建设规模,再生水质量率先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城镇污水收集能力大幅度提高,污泥无害化处理能力显著提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现突破性进展,全市全面实施了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激励了各区治污的积极性,建立了督察和绩效考核工作机制,加快了水环境治理进程。”上述负责人介绍说。
具体来看,从污水处理能力、覆盖范围以及污泥处理能力上,完全满足中心城区到2020年的污水处理需求。排水集团承担了中心城区排水和再生水设施新建和提标改造的任务,包括新建槐房、清河第二、定福庄、高安屯4座再生水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0万立方米;升级改造高碑店、小红门两座污水处理厂,同步配套建设每日6128吨污泥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355公里排水管网。
此外,北京市已正式第二个污水治理和再生水设施建设的三年行动方案,从源头上消减污水直排,以中心城、城市副中心、城乡接合部、重要水源地村庄和民俗旅游村庄等为重点,以截污治污为核心,加快污水收集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根据计划,“十三五”期间,北京再生水利用量将达到12亿立方米,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潘安君表示,下一步要着重解决中心城、城乡接合部地区污水收集处理问题,计划新建上庄再生水厂,改建东坝等3座污水处理厂。同时,加强郊区城镇和郊区农村的污水收集和处理,计划在郊区城镇新建和改造污水处理厂或再生水厂26座。
业内人士和专家建议,治理水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水污染防治体制机制,改变“重水轻泥”的思维,重视污泥的安全合理处置问题。与此同时,北京目前污水收集主管线沿主要河道、道路已经完成铺设,在城乡结合部等地区还有欠缺,按照计划,明年将启动污水管线“毛细血管”的铺设,到明年年底前完成中心城区所有城乡结合部、村庄及小河流、支沟的污水管线的铺设,主要集中在朝阳的东五环外和丰台的南四环外,实现中心城区污水收集全覆盖。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