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渐成移民最直接导火索 移民生意火爆
洛杉矶下午5点,胡佳路过唐人街著名的“天后宫”,牌匾上三个金色的大字,闪耀出几分亲切。
此时1万公里外,北京时间早上9点,胡娜急匆匆赶去单位。透过车窗玻璃,不远处,天后宫的缩影正朦胧地浸在一片霾影下。
姐妹俩就在这样的时空里奇异地相遇了。
胡佳两年前移民去了美国。
她从18岁开始便在美国留学,研究生毕业后也曾回国生活过,但越来越重的空气污染,让本就有哮喘的胡佳不堪其扰,只得选择移民。“雾霾在光明正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深受其害却无力反抗,能做的只有默默等风来。”
从口罩到净化器再到移民,为了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人们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
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数据显示,中国累计移民数量已超过1000万人,成为全球排名第四位的移民输出国。
其中,国内的环境污染问题以20%的比重,跃升为国人移民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占比21%的教育因素。
“每到冬天,尤其是雾霾比较重的时候,我们的咨询量就明显增多,差不多能比春、夏、秋三个季节翻一倍。”北京一家投资移民中介机构的市场总监刘莉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对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汪丁丁表示,如果国内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势必诱致中高收入群体,以及低收入但年轻的群体移民海外。“谁也无法阻拦,因为在马斯洛需求层级当中,基本的安全感是最低需求,如果一个社会不能满足这一最低需求,这一社会就不再是适合人类生活的。”
不得不走
天空像个灰蒙蒙的盖子一样盖下来,王璐把窗户关紧,5岁的女儿不能出去玩儿,只能趴在窗边鼓捣平板电脑。
“天天看着她戴着防毒口罩,从家里被押进车里,再从车里挪到学校教学楼里。”每到冬天,王璐就觉得女儿像一只关在封闭笼子里的鸟儿。“但很多时候,还是不放心,恨不得把她揣进兜里。”
强烈的不安全感,终于让这位母亲下定了决心。
一个月前,她与北京一家移民中介机构签署了协议,委托其帮忙办理移民手续。
而像她这样因为雾霾而移民的客户,刘莉一周之内就接待了近十组。
王璐是个南方姑娘,大学毕业后便选择留在北京打拼。
直到2012年,女儿出生,王璐第一次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这一年,“雾霾”“PM2.5”第一次进入了公众视野。国务院发布空气质量新标准,增加了对PM2.5值监测。次年,北京开始在3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监测PM2.5等5项污染物质。
“成年人戴戴口罩也就挺过去了,但是孩子太小,根本就无法出门。”但彼时,王璐却从未将移民海外列入未来计划。“当时觉得好不容易在北京站住了脚,因为一个雾霾就放弃来之不易的生活,不值得。”
女儿的奶粉是进口的,家里的瓜果蔬菜是北京有机农田的……为了应对雾霾,三年前,王璐还为家里添了3台空气净化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又和班里其他家长集资给幼儿园买了1台。”
可即便如此,也并没有让王璐感觉踏实。
女儿已经5岁了,当初在她设想里会逐年减轻的雾霾反而愈演愈烈。
她在前年买了一枚雾霾检测仪,女儿走到哪里测到哪里,每每看到数值,都沮丧不已。
而当初留在北京的坚持,也最终在告别了2016年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强的雾霾,却又在2017年迎来长达212小时的“跨年霾”后,彻底崩塌了。
“孩子现在越来越容易生病,我不知道这和雾霾有没有关系,但我解决不了雾霾的问题,就只能解决孩子面临的问题。”王璐说,她以前觉得,只要生活在故土,一切困难都可以对抗。但如今她慢慢发现,无法对抗的是生活本身。
她不愿意让孩子在本应享受蓝天白云的年纪里,早早地过上“口罩里的童年”。
火爆的移民生意
2013年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报告,首次指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并视其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
此后4年来,刘莉发现,每年冬天雾霾加重的时候,来找自己咨询移民政策的人数就会明显增多,促签也特别容易成功。“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电话响个不停。”
雾霾,已逐渐成为移民最直接的导火索。
“在以前,客户关注移民时会考虑很多其他客观因素,例如,能不能适应国外的生活、能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等等。”但如今,对环境和自身安全的无力感会促使他们迅速作出决定,刘莉直言,“他们觉得,在国外不管怎么样都会活得比现在好。”
她始终记得,一年前的冬天,一位天津的客户找到她,开门见山地坦白,自己想要躲霾,能否给他推荐一个国家。
“在此之前,这位客户甚至从来没有过移民的想法。”刘莉感叹。
在她十几年的工作经验里,移民行业一般春节过后直到10月份是旺季,春节之前则是淡季,“因为中国人普遍认为移民是件‘大事’,不愿意赶在过年之前匆忙办理,都想‘过了年再说’”。
但在如今的北京,由于雾霾,大多移民中介的淡季已经变成了旺季。
此外,几年前,刘莉的客户还大都是企业家、公司法人等富裕阶层,而现在,范围已经扩大到了教师、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人。
就在一周前,她曾接待了两位50多岁的退休教师,把北京的房子和车子都卖了,“痛下血本”,就是为了“换一种活法”。
她还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有时候,客户打电话来咨询,号码显示地为海南或云南。我还以为是外地客户,结果一问才知道,对方是北京人,只不过冬天跑到海南、云南去避霾。”
对此,汪丁丁撰文指出,如果国内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最先移民海外的将是那些具有高学历的人,这就是所谓“脑流失”。如果放任“脑流失”发展,北京最终将只剩下科技含量很低的产业。
而事实也似乎证明,北京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有媒体报道称,这个冬天,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一直在寻找新的主教练,他们希望意大利名帅斯帕莱蒂能够出任。
然而,斯帕莱蒂对于北京的空气质量非常在意,甚至发过一张北京重雾霾的照片无奈表达,他的妻子也对雾霾极其抗拒。
最终,斯帕莱蒂以无法说服妻子为由,拒绝了北京国安的邀请。
抓不住的筷子
但更多的人还在左右为难着:一边是环境的急剧恶化带来的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压力,一边却有事业、家庭等无法割舍的牵绊。
在刘莉看来,她负责的欧洲投资移民大约需要30万欧元,“这笔钱其实算不上什么代价,真正的代价是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需要重新适应新的生活、新的思维模式,包括新的语言”。
早在2011年,一名华裔教师便因为告知孩子们“没有圣诞老人”,而遭到了家长们的反对,并为此向每位家长致电道歉。
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在这个“扛麻袋的白胡子老人”身上爆发了。
一片火热的移民潮背后,人们开始慢慢意识到,对移民国的不了解,以及冲动之下对未来生活的盲目规划,让这场带着逃离味道的移民,往往并不如预期的美丽。
“到底要不要回国?”这个问题已经萦绕在王平脑海两年之久。
2015年,王平博士毕业后,技术移民到澳大利亚。当时已经结婚生子的他,决定移民的最大动力就是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初来澳大利亚,王平也曾信心满满。
可最初的“蜜月期”过去后,他发现,艰难的“磨合期”已然来临。“研究了这么多年的专业知识,却不能学以致用,很失落。收入也远远比不上国内,活得累。”
王平说,两年来,他很多个晚上都躲在被子里掉眼泪,也想过放弃。“后来还是考虑到孩子,才咬牙挺下来。”
“一个民族基本的文化特性被称为文化基因,能担当基因重任的文化因素有三个: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云华向法治周末记者解释道,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就像中国人生来用筷子吃饭而美国人用刀叉一样。你既然来了美国,就只能放弃筷子,不然你无法生活。
但这对于只为躲霾而来的移民族来说,这往往需要更长的适应期。
刘云华对此解释道,大多数移民人士,往往出于对子女教育、个人发展与追求等因素选择移民,与这些移民不同的是,在雾霾笼罩的环境条件下,移民对这部分人群只是一种逃避的手段,并不是真的出于对移民国生活条件、文化氛围的向往,抱着融入的心态。
“我想我最后还是会回国的,等一等,等到雾霾散去的那一天。”王平低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