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解非首都功能也是给污染做减法
对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北京市市长蔡奇在中央媒体“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专题座谈会上提出,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调结构、转方式等“7个就是”。我们想知道,疏解非首都功能对改善环境质量有哪些影响?疏解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措施是什么?
一方面,产业转移可以降低疏解地污染物排放强度,改善环境质量尤其是大气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疏解非首都功能同时,可以发挥北京的科技优势,运用科技改造河北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为天津和河北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对话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
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叶堂林
叶堂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执行主任,主要从事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经济圈研究。主持过的科研项目有《“十二五”期间京津冀产业升级整合研究》、《北京城市功能疏解与首都圈城镇体系研究》等,目前担任京津冀蓝皮书副主编。
采访人:本报记者黄婷婷
疏解非首都功能要注意哪些问题?
■处理好失与得、转与升、输与带的关系。
中国环境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核心功能。非首都功能,是否指的就是与这四个中心不相符的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对于北京来说有哪些意义?
叶堂林:非首都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中心不相符的功能。北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吃得太胖”,需要“瘦体强身”。以往“摊大饼式”发展方式给北京带来了人口超载、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北京的城市病问题。同时,环首都区域发展相对不足、缺少发展机会,存在着“没的吃”问题,所以北京的外来务工人口中河北人数众多。非首都功能疏解在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我们现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北京不能什么都做、什么都发展。作为首都,要强化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4个方面的核心功能。尤其是要强化科技创新功能,积极建设高精尖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
中国环境报:疏解非首都功能,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目前取得哪些进展?疏解到何种程度?
叶堂林:主要包括以下4类:一是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耗能产业,以制造业为典型。二是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区域性专业物流中心,比如动物园批发市场、大红门批发市场、新发地市场等。三是一般公共服务业,包括教育、医疗等。四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前两类疏解对象的疏解工作已经完成了70%左右,比如350家市场已经搬迁至天津和河北,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已经有一半搬至沧州,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而一般公共服务业的疏解工作才刚刚开始,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疏解工作还没有完全启动。
中国环境报: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要注意哪些方面?
叶堂林:功能疏解不仅是单纯的产业转移,更是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重要过程;不仅是单纯的功能疏解,更是带动周边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要处理好3个关系:
一是失与得的关系。对北京来说,将部分产业、公共资源及行政资源转移出去,必然带来一定损失,比如收入减少、成本增加,但换来的是环境的改善、民生的改善、国际形象的改善。可以腾出发展空间,更好地发挥首都核心功能;可以扩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北京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新动力,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奠定基础。
二是转与升的关系。北京要在转移不适宜在首都发展的产业及功能的同时,注重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聚集更多的国际组织、总部经济、高端服务和优质要素,通过腾笼换鸟,实现产业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在全国率先形成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新模式。
三是输与带的关系。北京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来统筹安排首都功能,对天津和河北来说,是非常好的机会。对整个区域来说,是推进协同发展的直接动力。要将北京功能疏解与促进区域产业整体升级、交通互联互通、城镇布局优化、生态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机结合起来,探索通过功能疏解引领区域发展的新模式与新路径。
特别需要注意避免“业走人留”的问题出现。也就是说,产业转移了,但人口留下来了,这就达不到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真正目的。因此,公共服务疏解势在必行,要尽量保证被疏解对象可以在天津、河北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医疗、教育等。
疏解非首都功能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意义?
■产业转移可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
中国环境报: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对环境质量改善特别是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具体有哪些举措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能否举例说明?
叶堂林:非首都功能疏解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产业转移可以降低疏解地污染物排放强度,改善环境质量尤其是大气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疏解非首都功能同时,可以发挥北京的科技优势,运用科技改造河北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为天津和河北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举例来说,首个从北京整体搬迁的央企凌云化工落户到了河北武安。凌云化工主要的产品是纯碱,而生产纯碱需要使用的二氧化碳在生产过程中大气污染比较严重。而河北武安的钢铁企业配备的白灰生产线,本身就产生二氧化碳。凌云化工落户武安,就可以利用武安企业生产产生的二氧化碳来制造纯碱。因此,这种产业转移不仅降低了北京地区的污染排放,也能缓解河北承接地的环境压力。我们常说,疏解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打造产业的升级版。今天凌云公司在武安建厂,采用的不再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技术,而是21世纪的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就实现了技术和产业的升级。
再举一个例子。北京大红门批发市场、动物园批发市场搬迁到河北、天津。在搬迁过程中,很多人就开始尝试做电商,不完全靠店铺批发。这也是产业升级的一个表现。电子商务的发展就是一种科技创新,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还有一个例子,河北唐山等地钢铁业发达,排放强度较大。据我所知,中关村与河北唐山等地就建立了相关的技术联盟,通过技术创新与合作,推动河北产业优化升级。
中国环境报:北京市近年来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知道,通州还存在“工业大院”污染等问题,大兴曾经也有非常多的家具制造等小散乱企业,这些问题制约着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完成。疏解非首都功能,在这些环境问题方面是否有所考量?
叶堂林:疏解非首都功能,不仅是要解决京津冀跨省际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要解决北京自身各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如,北京产业过多集中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而北京市域内的一些远郊区产业发展也相对落后,所以只能发展一些小散乱企业和房地产来拉动GDP,增加财政收入。通州随着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必将带来产业大发展,原有的一些工业大院会自然而然被淘汰。大兴区随着首都新机场的建立,也将带来大量临空产业的集聚,小散乱企业也不会再有容身之地。而对于延庆、密云等生态涵养区来说,政府需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提高生态涵养区居民的收入水平。
北京产业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研究显示正向高精尖方向迈进。
中国环境报:首都经贸大学成立了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收录京津冀所有企业的相关信息,您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那么从大数据来看,能否分析出北京非首都功能相关产业占比多少?资本流向如何?高精尖产业有何发展趋势?
叶堂林: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成立于2015年3月,拥有全样本的企业信息,能够做到对企业的全方位刻画,主要数据包括注册资本、专利、商标、对外投资、被起诉情况、诚信行为等。
通过企业大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北京产业正在向高精尖方向迈进。大数据显示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北京产业发展实力雄厚。京津冀地区在营企业为262.4万家,总注册资本是37.33万亿元,北京企业注册资本总额占三地注册资本总额的66%,天津占16.1%,河北占17.9%。从2013年年底到2016年10月,新增注册资本增加了11.96万亿元,增幅达47.14%,其中北京增加了7.26万亿,在新增资本总额中占60.7%。
二是北京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地。2014年以来,三地相互投资总额是3573.28亿元,北京往外投的资本是2742.4亿元,占76.75%。吸收天津和河北的投资是559.2亿元,相当于北京向津冀投资的20.4%。从企业疏解的角度可以看出,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成效非常显著。
三是北京产业正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从数据来看,2014年以来增加的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35.2%;第二类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12%。从制造业角度来看,北京吸纳的投资仅占三地制造业总投资的25%,投资热点主要是航天航空、汽车和医药。这说明北京正在向产业链高端环节迈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