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轮28个强化督查组全部到位
截至4月7日晚,参与第一轮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的28个督查组已全部到位,并与被督查城市开展工作对接,正式启动现场督查工作。
从4月5日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工作,到4月6日举行首期培训班,再到7日当晚第一批督查组全部到位,仅用了3个工作日。
5600人,全年25轮,为期一年,聚焦“2+26”城市,一场规模空前、时间跨度大的强化督查,已经在京津冀及周边污染传输通道上的28个城市正式启动。
对于蓝天保卫战,重要一枪已经打响。
环境保护部高度重视
4月5日,环境保护部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视频会议,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与第一、二轮次督查组组长见面交流。
4月7日晚间,受陈吉宁部长委托,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翟青现身沧州,看望了第七督查组的工作人员,并实地查看了督查组办公、住宿条件等情况。
部长亲自部署、全局调度,副部长一线指挥、具体协调,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环境保护部以雷霆之势组织此次强化督查,地方更应如此。一定意义上,地方动起来更为重要。
据了解,被督查各地均在积极开展前期准备,为督查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河北、河南等省级环保部门就做好协调配合工作专门制定出台了相关措施。
4月7日,山东省德州市召开了第一轮强化督查汇报会,市长陈飞与督查组进行沟通交流。
此次督查既是延续更是深化
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刚刚结束,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随即展开。两次督查既前后呼应,又各有侧重。
与此前环境保护部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相比,两次督查有均关注“小散乱污”企业等共同点。
但是,此次强化督查将固定污染源环保设施运行及达标排放情况,“高架源”自动监测设施安装、联网及运行情况,错峰生产企业停产、限产措施执行情况,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企业治理设施安装运行情况等列入督查重点,有着更强的针对性。
之所以出现这些督查重点,是因为在此前空气质量督查中发现了不少相关问题。
根据环境保护部通报,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发现了京津冀区域落实错峰生产要求不到位、部分企业监测数据不真实甚至造假、地方政府环保不作为乱作为等诸多问题。
从空气质量专项督查到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环境保护部和各地开展的综合督查、专项督查,以及中央层面的环保督察,虽各有侧重,又自成一体。
不难想见,今后,在环境保护领域,督查(察)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将逐渐常态化、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
加大督查力度是形势所需
从环境保护部历次督查情况来看,一些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反复出现,压力传导不到位、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长期存在。
开展此次强化督查,既是民意所向,也是形势所需。
2016年冬季以来,北方部分地区频频出现重污染天气,尤其是2017年1~2月,不少地方还出现PM2.5不降反升的情况。
数据显示,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1~2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下降19.0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上升48.0%,PM10浓度同比上升45.6%。
具体到传输通道上的“2+26”城市,也不容乐观。一些城市污染物浓度反弹力度还很大,有的甚至接近50%。
今年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收官之年,从1~2月的空气质量状况来看,一些城市实现“大气十条”明确的改善目标,难度不小。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有舆论指出,开展为期一年的强化督查,打响了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一枪。
这次大规模督查是在日常督查的基础上加码一年,目的就是为了层层传导大气污染防治压力,督政与督企并重,确保工作分工真正落地见效。
无论从督查规模,还是从督查力度上看,此次强化督查都超出了以往历次环保督查。
“为了健康的生活环境,一定要坚持督查下去。”“严格督查是我们广大群众的期望。”“这颗钉子一定要钉实,决不能松动。”“住在京津冀的人,这下有福了”……
对此次为期一年的强化督查,各界充满期待。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