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环保督察是倒逼海西转型的良机
图为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书记文国栋(左一)调研、部署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
◆本报记者步雪琳
“海西生态价值的独特性和重要性现在还没有被很多同志充分认识。”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书记文国栋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海西的生态状况如数家珍。
■调整发展思路后再反思曾经的发展过程,发现留下很多历史欠账、经验、教训
文国栋用一个巨人来比喻海西:“头枕着格拉丹冬,左膀是祁连山,右臂是昆仑山,胸腹就是柴达木盆地。”正是这样独特的地形地貌使海西遮挡和缓冲了北方肆虐的沙尘,同时以每年3700毫米左右的巨大蒸发量保证了三江源地区丰沛的降雨量。“可以说,没有柴达木就没有三江源。”
此外,海西拥有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数量3个全省之最,是长江、黑河、大通河的源头,湖泊面积达到3.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青海湖。“青海湖出名吧?有70%的水量是海西境内的河流补给的。”文国栋自豪地说。
但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粗放型的开发模式却恶化了海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大幅下降;1/3的草场退化;荒漠化、沙漠化面积全省最大,均占到全省的76%以上。
“应该说,海西的工业发展给全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柴达木盆地的几轮大开发都是简单、粗放式的。”文国栋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调整发展思路后再反思曾经的发展过程,发现留下很多历史欠账、经验、教训。
即使到现在,海西的传统产业依然是偏重、偏粗、偏短的初级加工,虽然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但主导产业层次低,核心竞争力不强,补链产业发展相对欠缺,产业间融合度不高。
■生态环保工作不能因为我们是全省工业主战场而有丝毫的懈怠和放松
丰富的生态种类、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庞大的工业基础叠加,摆在海西面前的是一道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考题。
而且在发展过程中,海西也深刻感受到资源环境带来的限制。“比如,柴达木盆地非常缺水,尤其是工业用水基本接近红线了,逼着我们必须转型。”文国栋说。
“十八大以来不断学习生态环保的新理念、新思想,近一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使我们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全面、充分、深刻地理解了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国栋介绍,海西以柴达木盆地的资源环境特点为基础,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全力谋划转型升级。
新能源占到全国的11%,新材料金属镁异军突起,特色生物产业等也迅速兴起,多个环境友好、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在海西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正在不断上升。
文国栋介绍,未来,海西将打造“5个千”产业集群——千亿元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千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千万吨的石油储备和下游产业集群,千亿元的特色生物产业集群,还有千亿元的其他装备制造业集群。以此建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探索高海拔生态脆弱地区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之路。
“但是生态环保工作不能因为我们是全省工业主战场而有丝毫的懈怠和放松,相反,我们更要用发展的成果去还历史的欠账。”文国栋坚定地说。
■“以群众的呼声、群众的感受作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的方向”
海西成立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环境保护委员会、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海西州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试行)》,评先晋优实行环境保护目标“一票否决”。编制完成《柴达木生态综合治理与绿色发展规划(2017~2026年)》,制定出台《沙区植物保护条例》《野生枸杞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因生态环保领域违纪违规问题给予党纪政纪处分44人;2013年以来因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和追究刑事责任266人。
同时启动了一系列重大环境治理工程。木里矿区的生态恢复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0.8亿元,基本达到国家要求。开展20个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整治,恢复治理面积1.2万亩。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53.5万亩,65%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谈到此次中央环保督察,文国栋用“千载难逢的机会”来评价。“中央环保督察向政府和企业都发出强烈的信号,告诉我们以前高消耗、高污染的路再也走不通了,逼着我们迅速转型。同时,促使我们下决心解决一些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建立长效机制使生态环保工作常态化,不光给中央督察组,更给老百姓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此次中央环保督察期间,海西的群众举报量从全省第三降到了第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文国栋介绍,中央环保督察开始以后,海西立即采取了很多措施。一是出现一类举报立刻开展同类情况的自查,主动整改;二是开展州县干部大接访,主动接受群众投诉;三是让企业代表、人大代表、老党员、老干部,有可能的情况下还邀请举报人,现场检验整改的效果,公开透明。
“环境是公共产品,我们希望得到公众的监督,以群众的呼声、群众的感受作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的方向。”文国栋的话掷地有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