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打响“一湖两海”治理攻坚战
乌梁素海之秋
◆杨爱群李俊伟
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以下简称“一湖两海”)是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功能极其重要。近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水位下降、水域面积缩减、水质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对此,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2017年工作报告中明确:保护水生态环境,推进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治理。
乌梁素海:引河水、减污水、治内源、兴产业
冬日的乌梁素海,银白的冰带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耀眼、晶莹剔透,蓝的天、白的冰,让人心旷神怡。一片片芦苇在寒风中摇曳,站在在湖中央的栈道上,不时听到冰面在水体流动压力作用下发出的爆裂声,仿佛冰下面的水随时要冲出冰面。
“巴彦淖尔市紧紧围绕‘生态补水、控源减污、修复治理、资源利用、持续发展’的综合治理思路,采取‘引河水、减污水、治内源、兴产业’等措施,加快乌梁素海生态湿地综合治理和保护,治理成效显著。目前湖水水质污染程度明显减轻,水质显著好转。”巴彦淖尔副市长郭占江介绍。
2015年,巴彦淖尔市印发了《巴彦淖尔市委政府关于加快乌梁素海综合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并分解79项乌梁素海综合治理重点任务,成立了乌梁素海生态产业园区管委会和14个专项工作机构,并制定了《乌梁素海源头污染水治理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快乌梁素海的全面综合治理。
中央环保督察以后,巴彦淖尔市政府治理乌梁素海进程不断加快,先后累计投入综合治理资金32亿元,实施了围堰加固、清淤疏浚等工程;先后建成7个旗县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了乌拉特前旗、中旗、后旗3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中水回用工程;开挖53条网格水道119公里;启动实施了生态过渡带人工湿地及面源污染控制示范推广项目等工程,全面加快乌梁素海生态湿地综合治理与保护。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西羊场嘎查47岁村民李建军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所住村子距离乌梁素海仅3公里左右,见证了乌梁素海的兴衰。“小时候经常下河摸鱼,后来水质越来越差,最严重的时候不仅湖面时常看到死鸟死鱼,到了开河季以后,村子里关着门窗都能闻到阵阵臭味。近几年臭味越来越轻,基本闻不到了,鱼虾、鸟类也多了起来,相信乌梁素海水的质量会越来越好。”李建军高兴地说。
下一步,巴彦淖尔市将进一步加快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工业园区废水、城镇污水处理力度,实现中水循环利用,力争2020年实现零外排,通过努力彻底消除乌梁素海点源污染隐患。
岱海:两节、两补、两恢复
位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的岱海湖是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其水源由22条河流和地下水汇聚而成。
来到岱海已是傍晚时分,夕阳下的岱海静谧安宁。近年来,岱海湖水位快速下降,湖面面积急剧萎缩,水质富营养化不断加剧,湖泊湿地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危险。
为推进岱海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乌兰察布市委、政府不遗余力。2016年11月,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意见反馈后,市县两级想尽一切办法实施岱海生态综合治理,成立市县两级岱海湖水生态保护领导小组,确定了“两节、两补、两恢复”六项保护措施,全力推进岱海湖保护工作。
乌兰察布市积极开展补水节水工程。节水方面,实施岱海流域30万亩水浇地农业节水改造工程,其中生态农业改造(水改旱)20万亩、节水改造10万亩,项目涉及5个乡镇,全部实施后年可节水2500万立方米。此外,凉城县严格水资源管理,出台了《凉城县岱海流域机电井管理办法(试行)》,对项目区494眼机电井进行有序管理,封停255眼机电井,对242眼机电井实施了限量供水。沿线农田中随处可见已被拆除电线封停的机电井。补水方面,通过实施一期补水工程,年增加岱海补水量300万立方米;同时,实施河道疏浚工程,增加入湖水量。在实施一期补水工程的基础上,推进远景阶段二期工程“引黄济岱”工程,确保岱海能够在维持现有水量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储水量。
岱海电厂一期两台水冷机组采用岱海水进行冷却,是造成岱海水位下降、湖面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4月10日,岱海电厂一期水冷改空冷技改工程开工建设,届时年可节约用水700万立方米,技改后,采用县污水处理厂中水等途径替代电厂生产用水水源,虽然已是寒冬,空冷岛施工现场工人们仍在加班加点进行施工,以确保2018年9月底前完成改造。
在推进节水补水的同时,凉城县进一步推进治污工程,改善岱海水质。加大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力度,完成鸿茅镇20公里污水管网建设,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力争到2020年,凉城县全县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到2030年,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岱海湖面积恢复到80平方公里左右,湖水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
呼伦湖:加强资源管理,严打违法行为
寒冷的冬季总是早早地就光顾呼伦贝尔,零下30多度的气温加上下雪,使2038平方公里的呼伦湖白茫茫一片。据记载,呼伦湖周边栖息着各类野生动物41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种,二级保护动物54种。呼伦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也是北方第一大湖,属于平原湖泊。2002年以来,受持续干旱影响,呼伦湖水位连续下降,湖面面积大幅缩减,周边湿地持续萎缩,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大幅减少,生态问题凸显。
2014年,内蒙古正式启动呼伦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立法工作。2016年正式颁布《内蒙古自治区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成立了呼伦湖流域生态与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围绕实施草原生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水利工程、环境整治、管理能力建设等五大类18个项目,加强呼伦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经过实施呼伦湖流域河、湖、渠、湿地水体联通工程、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道疏浚级河岸生态防护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有效提升了呼伦湖的补水能力,提高了草原植被恢复能力,扩大了湿地面积,持续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对呼伦湖生态恢复起到决定性作用。”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刘松涛介绍。
在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小河口管护站,寒风凛冽,在室内穿羽绒服依然挡不住寒冷。小河口管护站站长李亚东介绍:“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设8个管护站,各站每月组织辖区内巡护两次,明水期时会加强水面巡逻。2016年至今,陆地巡护里程共计13.2万公里,水面巡护里程1.13万公里,劝退违规人员1050多人次。”
据了解,2017年,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综合执法局、各管护站与湖区周边的边防部队和公安、渔政等部门针对违法捕捞及收购非法鱼货等行为开展联合执法检查6次,办理各类案件49起,移交案件一起,查处违法人员50余人。一线执法人员通过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日常巡护等大量工作,综合执法成效已在呼伦湖渔业资源恢复和生态恢复等方面得以显现,有效保护了呼伦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经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水利工程、环境整治、管护能力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呼伦湖水质指标逐年改善。据呼伦湖甘珠花断面监测数据,2012~2016年间,水体pH值由9.2降至8.4,COD、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含量等指标均保持逐年下降,湖水水质明显改善。
结语
经过不懈努力,内蒙古在“一湖两海”综合治理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乌梁素海污染程度明显减轻,水质显著好转,湖区整体水质已由2010年地表水劣Ⅴ类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局部区域水质已达到Ⅳ类标准;岱海水质有所好转,氟化物、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已下降,湖面面积缩减趋势减缓;呼伦湖水域面积已扩大至2038平方公里,较2012年扩大288平方公里。迁徙候鸟群种、数量明显增多,各项水质、生物多样性指标均趋于好转。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