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循环经济:废里淘金500亿
“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推进绿色发展作出一系列部署。阜阳积极探索符合市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每年有200万吨秸秆、100万吨林木枝桠、40多万吨废旧铅蓄电池以及铜、铝、塑料等经过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不仅年实现综合利用产值近500亿元,还让广大农村土地免遭污染。阜阳也因此成为安徽唯一入选2015年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地区的省辖市。
废旧塑料瓶可纺纱织布
“别人看塑料饮料瓶是垃圾,在我们这里却是个宝贝。”在界首市光武镇东锦化纤公司,饮料瓶经过粉碎、溶解等工序,抽出长丝短纤,直接织布或与棉花混纺。进来的是废旧饮料瓶,出去的却是服装面料,轰鸣的机器声中,一匹匹各色布料源源不断地走下生产流水线。如此“高大上”的产业,追根溯源,是由“低小散”一步步转型升级而来。
界首地上没山、地下无矿,工业基础极其薄弱。想发展农业,可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为了吃饱饭,界首人成群结队外出打工。在打工潮中,有成千上万的界首人由于文化不高、本钱少,只能当“货郎”,甚至捡破烂。
随着大量塑料鞋底等破烂汇聚到界首市,一批积累了一定资金的界首人,不再外出走街串巷,开始坐铺收购。随后,界首人发现,经过一些简单的加工,塑料的价格就能翻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界首开始出现简单分类加工塑料破烂的生意人,他们在大批量收购之后,再进行简单整理、清洗,进入粉碎机造粒,转手卖给广东、温州等地的塑料制品生产企业。那时候,在界首光武镇,再生塑料产业“家家收购、户户加工”,一时颇为壮观。
同期,以界首西城为中心的废旧金属收购和以田营为中心的废旧电瓶收购也悄然兴起。
在当时,再生资源产业还仅仅停留在回收以及简单加工的范畴内,还谈不上形成“循环”产业。
污染也随之而来。群众举报,媒体曝光,各级环保部门检查……要环保还是要关门?如何开辟新的发展道路?这是当地当时迫在眉睫的难题。
按照以往发展模式发展下去,只能是条“死胡同”。界首对再生资源产业重新把脉问诊,决定建设多个循环经济工业区。于是,涉铅企业进田营、塑料加工企业进光武、金属冶炼企业进西城,园区外禁止生产,园区内严格监测管控,构建水、气、渣“三废”处理体系,此举为界首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打下基础。
循环经济释放生态红利
正因有了让“各类破烂”登堂入室的远见,循环经济不负所望,撑起了界首工业经济的门面。以再生塑料产业为例,界首光武产业园形成了废旧塑料分拣、清洗、造粒、改性塑料、注塑制品、压延产品产业链条。界首光武已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再生塑料集散地,也是中部地区最大的再生塑料回收、加工、利用、供应中心。目前,再生资源产业从业人员约10万人,占界首市总人口的八分之一。
与循环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相比,循环经济更是带来突出的资源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代人生活已离不开汽车、电动自行车,这些车辆使用的铅酸蓄电池,每三四年就要更换一次。当一块蓄电池“寿终正寝”后,一旦被丢弃或野蛮拆解,铅将污染土地和水源,并将通过水源或者食物进入人体。
铅蓄电池如何善后?阜阳界首田营再生铅循环经济产业园,通过打造再生铅回收生产线几乎把废旧电池“吃干榨尽”,让它焕发“二次青春”,以至于界首骄傲地称:当你扔出一块废旧电池,说不定它就流落到界首;当你买了一块新电池,说不定它就来自界首。
界首田营再生铅循环经济产业园一角
“进来一个旧电瓶,出来一个新电瓶。”在田营再生铅循环经济产业园,一块近10斤重的废旧铅酸蓄电池,被投入再生铅回收设备。经过多道工序,6斤多再生铅、1斤多硫酸钠、0.6斤聚丙烯塑料脱胎而出,全部可以用于生产新的蓄电池。目前,田营产业园形成了废旧铅酸蓄电池拆解、电池生产及余热再利用的闭合式产业循环,通过这条循环产业链,界首区每年可以“吃”掉废旧电瓶40多万吨,生产出再生铅33万吨,并深加工成各类新电瓶、电动车等。
界首资源再利用产业仍在转型升级,现在采取的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残酸回收率达100%,余热、废水可100%循环利用,彻底实现“零排放”。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顾问季昆森算了一笔账:田营冶炼企业用的废旧金属原料,环保风险比用矿开采要小得多。再生铅与铅矿相比,生产成本降低38%,能耗为原生矿铅的25%至31%,每吨铅可节约标煤1360公斤,减排固废98.7吨,节水208吨,减排二氧化硫0.66吨。
现在,界首每年回收的铅酸蓄电池45万吨,再生铅产量占全国1/3,每年相当于减少开采铅矿石三千万吨,相当于少建十个大型铅矿企业,使我国铅自给能力由十年延长到五十年,可减少国土占用和污染三千平方公里。目前,界首正深度开发城市矿产资源,要打响界首循环经济产业全国品牌,打造中国“卡伦堡”。
循环经济串起了“生态链”
在阜阳,循环经济不仅在工业上大放异彩,在农业上也得以广泛应用,已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布局、快速发展。
养鸡大户薛利,食用菌种植大户周雷雷、种植大户王一涯三人各有各的烦恼。薛利的难题是养鸡场每天产生大量鸡粪,需要花钱找人清理;周雷雷则四处寻找合适的蘑菇培养基料;王一涯想买到价格低廉的有机肥。
阜阳农业循环:鸡粪和秸秆成为蘑菇的基料
三个人在阜阳市颍泉区政府的牵头下,有了合作的意向:“养鸡场的鸡粪可用来种植食用菌,食用菌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菇渣等下脚料又可作为有机肥,用来种植花卉、小麦。”
但如何才能顺利循环呢?这要借助科技的力量。
人民网安徽频道探访时发现,养鸡场的员工严勇将当日鸡粪送到发酵车间,和粉碎后的小麦秸秆混合发酵。“以前鸡粪、秸秆都是负担,没有人要,现在混合发酵后,可以当肥料直接种双孢菇,双孢菇长得又快又好。”
废料变肥料,靠的是安徽农业大学提供的发酵技术。通过喷洒益生菌溶液,再厌氧发酵,一段时间后,鸡粪、秸秆等就能变成优良的蘑菇基料。
周雷雷说,种蘑菇产生的废渣,再加上秸秆和益生菌,经过发酵,又成了小麦、花卉种植的生物有机肥。
“发展循环经济,降低了企业自身成本,让我们切实尝到了甜头。”王一涯说,大家携手成立了安徽多多利公司,生产的有机鸡蛋、高品质双孢菇、多种花卉在上海、合肥等地打开了销路。
阜阳多多利公司从鸡粪和秸秆中刨出“金山”,阜阳市颍上县的经纬循环农业有限公司则通过采用“粮、猪、沼、菌、菜”生态循环模式“点绿成金”。
经纬面粉厂加工面粉时,筛掉的次麦、产生的麸皮等下脚料,被工人们送进了经纬养猪场。猪粪进入沼气系统,产生的沼气除发电外,还用于小麦烘干、园区供暖等。沼渣和沼液,则被送进了葡萄园,代替了农药和化肥。园区技术员王茂新手里有一本账:上述循环经济模式的利用,每年可以为园区节省养猪饲料成本45万元,节约电费40.6万元,节约化肥、农药成本15万元,同时也减少了养猪场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就这样,阜阳将养殖、种植、栽培等有机结合,力求使化肥、农药使用实现零增长,实现生态农业的大循环。
对于循环经济,阜阳市的追求显然不止于此。经过不懈努力,2016年初,阜阳市和繁昌、凤阳等地一起获批2015年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地区。财政部等三部委将在中央预算内资金安排、重大政策先行先试等方面给予支持。
“争做绿色发展的领跑者,继续在循环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阜阳市发改委主任王家仁说,阜阳正以循环经济产业为基础,积极推动其向多层次、多领域发展,进一步推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