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打赢蓝天保卫战必须久久为功
4月1日12时,北京市启动空气重污染蓝色预警。当日,京津冀及周边多个城市空气质量均不容乐观。
事实上,类似的天气近期不止一次出现。一个多月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连遭重污染天气侵袭。
2月26日~28日,3月2日~4日,3月9日~15日,3月25日~28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一个多月内遭遇了多轮重污染天气。
这提醒人们,大气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工程,绝不是吹个号、打个冲锋就能一劳永逸,打赢蓝天保卫战必须久久为功。
工业排放显增,气象条件不利
去年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取得良好效果,“大气十条”目标全面实现,而今为何又出现反弹?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不利的气象条件和“此消彼长”的污染物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
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环境容量大幅减少。进入3月,华北大气环流形势活跃,随着副热带高压北抬,气温不断升高,以偏南风、偏东风为主的暖湿气流将大量水汽输送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容易出现静稳、高湿等不利气象条件。
针对3月25日~28日的污染过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组织专家会商进行了解读。分析指出,一方面,北方天气回暖,受较强偏南风影响,污染物沿太行山由南向北输送,并在燕山山前地区出现滞留和累积,使北京地区长时间处于小风静稳天气。
另一方面,区域北部受近地面逆温影响,垂直扩散条件不利,推高PM2.5浓度。再加上污染过程后期,受蒙古气旋和冷空气共同影响,源于蒙古腹地和内蒙古边境地区的沙尘,使PM10浓度都出现“爆表”。
事实上,近期几轮重污染过程都和不利气象条件有关。
在3月9日~15日污染过程中,相关专家分析认为,当时北京地区距地面1500米高度的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均为近20年历史同期最高,出现了大范围区域性强逆温,严重抑制了大气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同时区域大部分地区持续静稳,有助于污染物积累形成污染团。
污染源排放“此消彼长”,也是导致重污染卷土重来的原因之一。
随着采暖季的结束,秋冬季错峰生产也大多随之结束,各类工业企业开始恢复生产,虽然民用采暖排放减少,但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增加。加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公路为主的交通运输结构特点,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仍处在高位。
“2+26”城市高架源在线监测结果也表明,3月中旬秋冬季错峰生产结束后,SO2和NOx排放量比3月上半月平均分别增加10%和30%左右。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排放量增加最为显著。
PM2.5主要成分呈现“硫降硝升”特征
从污染物特征分析来看,北京市主要污染物PM2.5主要组成成分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硫降硝升”的趋势。
通过分析,3月25日~28日的污染中,硝酸盐与PM2.5变化趋势一致,重污染期间硝酸盐占比达到30%~40%。同时PM2.5浓度升高时,硫酸盐、元素碳和氯离子等组分也明显增加,表明北京市PM2.5浓度在本次过程中主要受区域南部污染输送和本地机动车排放累积的共同影响。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教授也给出了相同的分析。他指出,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的研究成果显示,2017年京津冀区域PM2.5污染主要化学成分已发生变化。“在‘2+26’城市中,以前重污染出现时,往往硫酸盐在二次生成里占比最大。从最近冬季的情况看,硝酸盐已取代硫酸盐,成为秋冬季重污染二次生成里最重要、占比最高成分。硫酸盐是燃煤排放的标志性成分,这说明燃煤治理取得了较显著成效,硝酸盐由氮氧化物等生成,主要来自于机动车排放。”
“机动车排放是当前北京PM2.5的第一来源。因此,北京把机动车污染治理作为今年工作重点,这是精准施策、靶向治霾。”今年2月,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
大气污染防治任重道远
事实上,虽然“大气十条”目标圆满实现,但大气污染防治依然任重道远。
数据显示,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仅占29%。
中央环保督察和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都发现,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近期的重污染天气也再次提醒我们,当前京津冀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很高,一旦遭遇极端不利气象条件,重污染天气还是会“杀回马枪”。
正如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所说:“总体讲我们还处在‘靠天吃饭’的状态。大气污染治理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污染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要解决也绝非一夜之间,需要付出更多艰苦卓绝的努力。”
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抓紧制定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即在《“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基础上,有些目标可能会有适当提高,治理力度还会加码。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