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划定生态红线?看四川环保厅厅长怎么说
2018年迎来了最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在生态环保领域,新组建了自然资源部与生态环境部。
“山水林田湖草”一体的自然资源管理是一盘全国大棋,囊括了来自多个部门的规划和确权等职能。在自然资源利用上,急需划定严格的自然保护与开发红线,守住生态保护的底线。
如何整合权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重点和难题。2018年第九届中国绿色传媒研究奖学金班将话题聚焦于此,邀请行业权威,为全国环保一线媒体记者、政府部门和环保组织宣教人员梳理自然资源管理的待解难题。南方周末记者根据现场讲授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于会文(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6月14日《南方周末》)
过去几年,绿色政绩逐渐成为官员考核的重要指标,“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让路”的固有观念得到改变。环保部门在其中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解决保护与发展的难题时需要撬动哪些杠杆?四川省环保厅讲述了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和生态红线划定的经验。
余会文:四川盆地治气,“五个干”打组合拳
四川是经济、人口、工业、农业大省,河流数量全国第一,生物多样性是全国第二,自然保护区是全国第三,人口是全国第四,国土面积全国第五,经济总量全国第六,但是要依人均在全国都是后十名,经济发展跟生态环境保护矛盾比较突出。
就四川而言,所有环境问题中,人民群众最关心关注的是空气质量。成都平原把静风、雨小、湿度大等不利条件都占齐了,大气治理在全国来看都是一道难题。我们反复研判,探索符合成都平原实际的大气治理的途径。
成都平原大气质量改善是全省环保“一号工程”,我们总结了五个方法:谁来干、科学干、精准干、创新干、监督干。
首先是“谁来干”。环境治理的主体责任在各级党委政府,他们既有责任、更有能力,环保部门应首做“监工”、辅做“帮工”、不做“长工”。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央反复说:你要解决,你不出手就我出手,我出手你就吃不消。
个别地方“有想法、没办法”。我们组建了由71位专家包括院士在内的国家级专家顾问团,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研判,帮助市州搞清楚各自的气象条件和污染因子,这是“科学干”。
“精准干”是指,哪些治理大气污染的招数最管用,我们就用好、用足、用透。治本是调整产业结构,改进生产生活方式,短期治标要立竿见影。我一直讲“二八定律”,用最有效的招数抓住牛鼻子。比如具有四川特点的五烧——烧腊肉、烧垃圾、烧秸秆、烧鞭炮、烧冥币,我们2017年以来都控制得比较好。
“创新干”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吃药”:防止污染物累积,在重污染天气来临前“提前预警吃药”;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协同作战,“全体吃药”;坚持轻病重治,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加严一个等级,实行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加大剂量吃药”。
“监督干”是加强监督,节假日查、夜间查,用各种查倒逼企业达标排放。
四川的大气污染治理2017年实现首战告捷,PM2.5和PM10浓度降低的比例,不但完成国家刚性的指标,还超额完成,前几天省统计局做了官方调查,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满意度达到85.9%,这是多年来没有的。
治水的“绿色加法”和“污染减法”
四川处在长江经济带上游,又是“千河之省”。
四川是传统工业大省,重要的化工企业基本沿江沿河建设,水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尤其岷江、沱江。沱江的自净能力比较差,全省46%的工业企业又集中在沱江。
“绿色加法”和“污染减法”尤为必要。“绿色加法”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手段,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倒逼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做“污染减法”,聚焦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劣Ⅴ类断面、小流域治理,精准施策,特别是把岷沱江作为重中之重。
某种意义上,我们宁肯牺牲一点发展,也要保证一江清水向东流,比如甘孜、阿坝州的GDP不高,费了劲在上面增加了几个点,对全省增长贡献也不大。
2018年要出台沱江流域环境保护条例,此外,我们还与中国环科院、中国环境规划院签订了厅院合作协议,请“国家队”帮我们把脉问诊,并专门成立了沱江流域环境研究所,对重大技术问题联合攻关。
参照大气治理强化督查模式,我们开展了为期两个月、史上最大规模的岷沱江流域强化督查,督政与督企结合。通过强化督查,我们把岷江和沱江的症结的问题基本找到了,方法是精准的,关键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落实。
杨渺:生态红线划定,和地方协调“三上三下”
杨渺(资料图/图)
(编者注:依照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的要求,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方案总面积为14.79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42%。全省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划定为13个区块,包括水源涵养功能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域、土壤保持功能区域等。目前,四川省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正在进一步完善。)
红色代表警戒,划了红线,就是划了一片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划出的这片区域重点进行生态保护。
为什么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首先是生态承载力的问题。如果一个小孩子睡觉不老实,给他一个1.8米宽的床随便怎么翻都掉不下去,如果给一个1米宽的很可能掉下去。现在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制约社会发展,生态承载力接近甚至超过了临界状态,迫切需要我们统筹生态保护与发展。其次,划红线跟装修一样,就是做好功能分区,在客厅会客、厨房做饭、卧室休息,阳台可以种花种草。由于历史遗留原因,我们对空间的利用还不尽合理。屋子里有些地方还是有点混乱,一些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里边有原住民居住、耕作,生态空间内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加剧了生态破坏。就像客厅里摆着锅,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加强对生态空间保护。
在四川省的这个饼上有三个空间:城镇开发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就是在生态空间内选择生态极重要或极脆弱敏感的区域进行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过程,就是按照技术指南把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级公益林、风景名胜区核心区等各级各类禁止开发区划进去,然后把生态评估极重要的、极脆弱敏感的区域叠加进去,这在技术上不是问题。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难点在于,发展和保护协调过程很难,由于原来技术水平和认识不足,存在许多空间布局不合理的历史遗留原因。由于多规合一工作没做好,初步划定结果和地方各级各类规划协调的过程中发现,存在规划有冲突的问题。甚至有些规划没落到图上,需要现场GPS定点。对于发展跟保护协调的问题,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必须进入红线,但在这之外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我们本着应划尽划,尊重历史的原则,“三上三下”反复征求地方意见——划完后我们向地方政府征求意见,地方反馈意见,对方不接受的我们解释原因,地方再回复……反反复复协调。
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方案主要分布于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域和盆周山地,分布格局可大致描述为“四轴九核”。根据上级文件,目前,四川省正在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进行进一步补充修改完善,将启动进行勘界定标工作,使得生态保护红线能切切实实落地,继而进行常态化的生态保护红线区监管工作,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者:口述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厅长于会文口述四川省环科院环境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杨渺
整理南方周末记者刘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