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图为在工作人员操控下,管道机器人正在进行污水管网检测作业。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朱智翔记者晏利扬
污水直排一直是水污染的“罪魁祸首”,要从根本上治理好水环境,截污纳管是关键。
“‘污水零直排’就是对生产、生活和经营活动产生的污水,实行截污纳管、统一收集,经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到外环境,做到‘晴天不排水,雨天无污水’。”浙江省副省长陈伟俊近日在全省“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现场会上强调,要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水质,改善城乡环境面貌,支撑高质量发展。
多赢之举系统组织部署
杭州市拱墅区十字港河是一条典型的城市内河,周边老旧小区众多,地下管线复杂。曾经的十字港河,不但有的地方垃圾成堆,沿岸排放口还会经常流出来源不明的污水,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是条名副其实的黑臭河。而如今的十字港河,不仅河水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而且河岸绿树成荫、曲径通幽,被评为浙江省河道生态建设示范工程。
如此华丽的蜕变,要从5年前说起。2013年,拱墅区全面启动1.0模式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实施了“截污清水三年行动计划”,整治、淘汰、调整高污染、“低小散”、产能落后企业,推进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开展沿河违建拆除、截污纳管、排污口整治封堵和老旧小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一系列工作,到2015年基本实现了“污水零直排”。
2016年,为进一步做到精细化、长效化治水,拱墅区又开启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2.0时代。在持续整治沿河建筑工地、小餐饮、沙(煤)场码头、违法建筑、“四无”企业,继续治理雨污管、排污口、阻水物、河两岸的基础上,搭建“管道检测修复和河道动态管理”一体化智慧治水平台,落实“一河一策”,建设生态廊道,2017年底基本消除了劣Ⅴ类水。
十字港河水质从劣Ⅴ类到Ⅲ类,沿岸垃圾堆变成景观带,“低小散”企业搬迁入园……拱墅区的实践证明,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是提升水环境质量、改善城乡面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多赢之举。陈伟俊说,当前,雨污管网不配套、污水处理不达标和直排渗漏等已成为治水的突出短板和瓶颈制约。环境污染、脏乱差问题仍影响城乡面貌,重污染高耗能行业、“低小散”企业、违法建筑和各种环境乱象成了拖累转型升级的“坛坛罐罐”。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做到污水“应截尽截、应处尽处”,能够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提高和突破。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对各类污染源、脏乱差问题和拖累转型升级的“坛坛罐罐”进行全面整治,也会有效带动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有力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倒逼传统产业提升,促进经济发展腾笼换鸟。
试点先行全面总结实施
“有了它,在下雨天,厂区路面上的积水不会再混着部分工业污染物直排进雨水管网了。”在宁波市镇海区骆驼机电园,浙江野马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总务部经理干曙浩指着一个50吨的初期雨水收集池自豪地说。
事实上在机电园内的230多家工业企业,或多或少都有相同的困扰。“这些企业建成年代久远,管网布局落后,存在雨污合流现象。”镇海区治水办(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起,在建设“污水零直排区”过程中,镇海将整治利刃指向了工业雨污水治理,并在13个工业园区、1000家企业中,开展雨污分流改造。
如今镇海机电园已成为宁波市首个企业雨污分流改造全覆盖的工业园区。镇海区截污纳管这块“短板”正在渐渐补齐,河流、池塘等水体水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干净整洁的街道,水清岸美的河溪,赢得了百姓交口称赞。
而镇海只是宁波“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一个缩影。宁波围绕“污水全收集、管网全覆盖、雨污全分流、排水全许可、村庄全治理”五个“全”的建设标准,从基础设施布局、排水管网普查、截污纳管、排污口整治、沿河拆违等多方面推进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全市新增污水主干管网334公里、支管网1004.86公里,累计发出排水许可证12703份。11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面达标,19个省控以上断面全面达到考核要求,80个市控以上参评断面水质优良率为71.3%、功能达标率为80%,同比分别提高22.5个百分点和11.2个百分点。此外,社会公众对治水的满意度也同比提高近7%。
其实在浙江,为全省“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树立典型示范的又何止宁波。绍兴市越城区全面开展古城“污水零直排”改造,金华义乌市深入开展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建设……许多地方先行先试的经验都很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正是在全面总结这些试点经验基础上,浙江制定出台了《浙江省“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行动方案》,明确以城镇为建设重点,兼顾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和水产养殖场尾水处理;到2022年底,全省要基本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雨污全分流、处理能力相配套,力争80%以上的县(市、区)建成“污水零直排区”并通过验收。其中,今年完成30个工业园区、200个城镇生活小区以及100个镇(街道)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目前,30个工业园区、200个城镇生活小区已全部启动建设。
科学施策有序有效推进
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查清地下管网的基本情况是前提和基础。
在宁波市北仑区,为全面摸清管网布局走向,精确定位管道破损部位等情况,管道检测请来了“机器人”。
“我们用‘小机器人’检查管道,就好像病人做‘肠镜’那样,不需要‘开膛破肚’就能清楚地看到管道里的情况。”工作人员介绍,“首先我们会把要检测的一段水管隔出来,把水抽干并清洗管壁,然后把‘机器人’放进去,通过传回来的图像了解管道情况。一些雨水管的直径比较小,所以只有它们才能进去。”
工作人员口中的“机器人”其实就是“CCTV”管道影像检测设备,它是一个带摄像头和照明灯的有线爬行器,通过主控制器和操纵电缆盘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操控。
正是结合使用“CCTV”等现代探测技术,北仑区深度排查了污染源位置和排污路径,详细绘制了完善的雨污管网图,并在此基础上,精准建立了问题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等,系统制订了总体方案、具体实施方案和分类整改方案,加快实施了一批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建立健全了管网与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考核、河道排口保洁巡查和排水许可证管理等长效机制。通过一系列科学施策,北仑不仅成了宁波市率先全面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地区,而且水质考核断面功能区达标率也从2011年的33%上升至2017年的90%,全域主要河道基本消灭了劣Ⅴ类水。
深度排查(“查”)、制订方案(“订”)、全面整改(“改”)、加快建设(“建”)、建管并举(“管”)不仅是北仑实践总结出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科学经验,也是浙江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科学方法。浙江省治水办(河长办)常务副主任、省环保厅厅长方敏在全省“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现场会上指出,各地各部门要牢牢紧扣“查”“订”“改”“建”“管”等5个方面,以县(市、区)为主体,以镇(街道)为单位,以工业集聚区、居民小区和其他类为单元,分层次、分单元有序进行建设验收,实现全过程、全系统、全方位的治理提升。
此外,浙江将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中构建由浙江省治水办(河长办)牵头、各部门参与的工作体系,搭建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并积极运用新科技成果和高校、科研院所专家的力量,实行“一点一策”、挂图作战。同时,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助推各项目早施工、早建成、早投运,确保“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实实在在取得成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