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 除了“罚”还能做什么
眼下,垃圾分类正成为上海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7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根据规定,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都将面临处罚。有媒体报道,《条例》实施的当天,上海就开出了多份处罚单。
垃圾分类是看似简单、其实繁杂的系统工程,虽推行多年,却不尽如人意,因而被网友称为“最难推广的一桩小事”。上海这次在全国率先“破冰”,预示着“垃圾强制分类”时代已然来临。年内,包括长沙在内的全国40多个城市,也将陆续推行垃圾强制分类。
推行垃圾分类的必要性、紧迫性不言而喻,大多数居民对此愿意配合政府部门,只不过,现阶段的垃圾分类在操作层面至少遇到了两个“难”。一是垃圾本身的分类难,形形色色的垃圾,林林总总的“厨余”,各种各样的形态,垃圾要精确分出个子丑寅卯来确实不易。其二,垃圾集中投放,时间固定统一,而各家各户对投放时间的选择却参差不齐。有朝九晚五上班的,有上大夜班的,有出差在外的,有早起做买卖的,要想把大家的行动都统一起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正是因为垃圾分类不易,推行垃圾分类需要惩罚措施。但也必须看到,一味惩罚会激发居民的抵触情绪,导致工作难度人为加大。因此,推行垃圾分类,要罚也要“导”。
社会文明的递进,总是社会管理、民众意识和生活习惯共同进步的结果。多年前,国内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推行垃圾分类试点,如今一些地方已初步破解“垃圾围城”难题,但垃圾不分类、分类分不清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鉴于此,媒体、社区、学校、机关单位、环保组织等,要重点做好宣传工作,普及分类知识。
同时,实现垃圾分类目标也需要有创新理念。江苏扬州推出“互联网+垃圾分类”数据平台,市民可以利用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广东东莞将回收的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向居民免费派发;上海闵行安排志愿者轮流值班,手把手指导垃圾投放……这些好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此外,还需要从长期性、系统性的角度来寻求垃圾分类机制,只有把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各个环节都做好、做实了,垃圾分类才能真正实现专业化、资源化。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