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掉2吨厨余垃圾 成都垃圾处理这样变废为宝
成都是美食之都,也是国家首批餐厨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根据此前公布的数据,成都全市厨余垃圾产生单位约4.8万家,每天产生厨余垃圾2200吨。
这么多厨余垃圾该如何处理?《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规定,厨余垃圾采用产沼、堆肥等处理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同时,鼓励和支持生活垃圾就地处理、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研发和应用。
3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成都的泛悦国际,探访一处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在这里,厨余垃圾不出商业综合体,24小时内就能转化成水、二氧化碳、油和有机基肥,减量率达85%以上。
探访
吞进1吨垃圾 吐出的东西只有150千克
来到位于商业综合体负一楼的处理中心,记者首先看见的是排列整整齐齐的厨余垃圾桶,在工作人员引导下走到最深处,才看见一台“铁皮”箱子。这个占地仅五六平米的设备并不显眼,每天却能吞掉5吨厨余垃圾。
处理中心里的厨余垃圾处理设备 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供图
开发和运营这套设备的四川杰合汇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一台由上料机、破碎机、脱水机、搅拌系统、加热系统、尾气处理系统及智能电控系统等组成的处理设备,利用复旦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微生物技术,对厨余垃圾进行发酵处理,从而分解产生水、二氧化碳、油和有机基肥等。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将垃圾桶挂到轨道上,打开开关,垃圾被倒进分拣台经过简单分选,把塑料袋、大骨头、贝壳等一些不能处理的物品捡出来后再进入机体,完成粉碎、脱水、干燥、发酵等一系列步骤,整个操作过程只需一人。“刚开始的时候,分拣还要花些功夫,现在大家意识越来越好,分拣也轻松多了。”工作人员说道。
垃圾“变身”后,产生的水和气体会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油和有机基肥则的处理则更复杂一些,其中油可以用于提炼生物燃料,“成都的厨余垃圾中油盐含量高,有机基肥不能直接使用。我们与彭州一家农业企业合作,运到果园进行二次堆肥后,再用于种植。”
处理中心里,还有一块电子显示屏,收运量、收运时间等数据一目了然。“这是我们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为核心技术设计的生活垃圾分类监管平台,收集了厨余垃圾,相关数据会立刻上传形成线上台帐。”该负责人介绍,这不仅改变了以往依靠人力的监管模式,还让厨余垃圾收运处理全程可追溯。
据悉,这套设备对厨余垃圾进行降解后,减量率达85%以上,换句话说,每“吞”进1吨厨余垃圾,“吐”出的东西只有150千克。“现在商场大部分商家的厨余垃圾都是由我们回收处理,每天收集来的约有2吨,完全可以不出综合体就处理完毕。”
期待
分布式处理前景广阔 多方合作建立行业标准
在生活垃圾处理中,绝大部分都需要经过转运,集中到处理厂进行处理。与之相对,像这样不出综合体的处理中心,则是分布式处理。
布局这类处理中心,意义何在?
“与大型处理厂相比,分布式处理具有节约用地、建设周期快、建设和运营成本低等优点。”四川杰合汇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泛悦国际的处理中心从去年12月开始进场,今年1月就正式投入运营,短短3个月,收运的店铺数量就从几家增长到40多家。
此外,对成都而言,这也是一种节约垃圾转运成本,减少集中处理压力的有效方式。成都已建市级餐厨垃圾统筹处理设施2座,处理能力共500多吨,其余的近1700吨都由社会处理单位处置,“空间还很大,这也是我们看好成都的重要原因。”该负责人说。
但具体落地中,也有问题。“我们测算过,这样一套设备投运,建设和运营成本大概要5年时间才能收回。”因为分布式处理尚不成规模,处理能力不饱和,企业运营成本就会增加,成本回收周期也将拉长,同时也意味着企业进入这一领域,必须做好长期深耕的准备。
“大型处理厂的建设、运营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但分布式处理在成都还比较新,加上每一个点位的具体情况不同,目前建设和运营都尚在探索,标准和规范尚未建立。”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在成都,这样的处理设备更多在既有商业综合体里推广,“在上海、杭州等一些城市,商业综合体、学校、市场等建设时,就会要求为分布式处理留出空间。”
不过,政策的支持也给了企业不少信心。成都是全国首个将产业发展纳入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城市,明确提出要促进生活垃圾分类产业与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智能信息等行业融合发展。“希望政府、居民能和我们企业携起手来,共同探索更适合成都本地的发展模式。”该负责人说道。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