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技术变革和金融创新缺一不可
2021年是中国碳中和元年。自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30·60”碳减排目标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地位逐步提升,重要性不断凸显。今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四五”规划也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五年规划,并提出了具体指标要求。伴随着顶层设计和政策方案的密集出台,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序幕已经拉开。
碳中和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外,碳减排是对抗气候变暖的全球一致行动,事关国家能源安全和大国博弈。一方面,全球能源革命一触即发,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清洁能源竞赛:水电、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成为竞争的主战场,零排放技术攻关和标准制定是重中之重。另一方面,碳中和已成为贸易摩擦和大国博弈的主要领域,部分发达国家已在讨论研究对未实施碳减排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增加贸易壁垒。甚至有国家将碳中和作为全球能源市场、产业投资新的准入标准,借此提高国际贸易和投资门槛。
对内,碳中和是后疫情时代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我国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必经之路。首先,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对匮乏,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生态环境承受了较大的压力,本就有动力和需求推动绿色能源转型。其次,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相对领先,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也是顺势而为。碳中和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倒逼低效产能的升级换代和落后产能的淘汰;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电气化、绿色化带动传统行业的优化升级,向绿色发展转型,有助于推动发展方式和发展范式的根本变化,降低成本、提高规模效益,重塑全球产业链,为产业转型和经济升级增添动力。
考虑到我国是世界二氧化碳第一排放大国,碳排总量巨大,并且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三十年时间,远低于发达国家43年的平均过渡期,因此,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传统模式显然行不通,必须换道超车。在这样的背景下,技术变革和金融创新缺一不可,二者需要联合发力,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技术变革。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立足于产业端,通过关停部分高耗能企业、增加新兴产业比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清洁能源替代等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根据主要国家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技术变革主要有三大方向:其一,数字化。借助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培育新业态,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减排增效,推进电力、工业、交运和建筑等碳排放部门的新发展。其二,电气化。要对传统发电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建材与建筑用能、建筑光伏一体化等绿色用能模式,推动电能替代,提升电气化水平。其三,绿色化。通过发展新能源电池、充电桩、氢能、生物质燃料、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调整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低碳经济。
金融创新。上述技术变革的三大方向,目前在我国处于起步初期,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据测算,在碳中和愿景下,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能效、零碳技术和储能技术等七个领域的投资金额高达70万亿元人民币,绿色金融可在其中发挥降低融资成本、提供融资便利的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近一段时间以来,各部委密集出台金融政策支持发展绿色金融,健全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完善碳排放权定价机制,明确碳排放核算标准,创新碳金融工具,推动碳市场要素的资本化和金融化。对此,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响应,在绿色新兴行业加快资本布局。多家券商、银行将绿色金融作为重要战略,相继发布碳中和行动倡议书和行动方案,身体力行支持碳中和。当前,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传统绿色金融工具已初具规模,但更多的是资金流向上向绿色产业倾斜,市场化程度偏低。未来,伴随着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启动,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引导碳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发挥市场化力量,推动绿色转型,其前景大有可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