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谷腾环保网讯】“‘双碳’是涉及多领域、多行业的系统工程,非常需要跨领域、跨行业联合和合作。”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6月13日召开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圆桌会”上指出。
此次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达峰碳中和专委会和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专委会联合举办,是2022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的主题活动。与会专家认为,我国已经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正朝着实现“双碳”共同目标前进。在此过程中,亟待纠正对“双碳”目标的认知偏差,从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等维度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加强统筹协调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十分必要
现阶段,能源领域是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也是确保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础。从能源入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在业界和学界争议最少、共识最多的领域,但是仍然存在“碳中和就是能源问题”等认识误区。之所以存在误区,往往是因为缺乏了统筹协调的视角。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指出,实现“双碳”目标远远不只是能源问题,实现能源转型需要纵深研究、多学科合作。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雷宇也认为,能源结构问题和产业结构、交通结构等息息相关,需要厘清几个结构之间的驱动关系。“不同的责任主体对于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考核的认识是不同的。将不同主体对实现‘双碳’目标的理解统一起来十分必要。”
“碳中和也不是只靠可再生能源就能实现的。依据国际能源署的结论,要实现《巴黎协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能效提高的贡献率超过了所有新能源加和的贡献率。这和一些人的认识是有偏差的。”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表示:“目前中国的能效水平处于国际平均水平,其实把工业流程、管理流程、产业结构进行系统优化,就能减少很多能源需求。”
为了避免误区,推进落实“双碳”工作,多位专家强调了统筹协调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就碳论碳,而是要在多重目标、多重约束条件下通盘谋划、整体推进。”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总经济师张昕建议,要做好政策衔接协调、机制协同,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形成合力。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达峰碳中和专委会主任委员徐华清指出,要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总抓手,实现系统治理的最佳减排效果和最大经济效益,协同提升社会效应、市场效率和政府效能。
中创碳投总经理唐人虎从实践的角度建议,碳达峰碳中和对于地方而言是结果导向的,要满足不同主体的不同需求,就更要放下争议、凝聚共识。“实现‘双碳’与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可以先从几方重合的、没有争议的部分开始做起。”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明晰的时间框架
“有点风吹草动就对长期目标动摇。”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王克说。与会专家指出,当前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还存在混淆短期目标任务和长期目标任务的问题。这就需要处理好短期目标任务和中长期目标任务的关系,建立明晰的时间框架。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研究院院长周原冰说,从社会面看,碳中和实现路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30年前为“尽早达峰阶段”,2028年左右实现全社会达峰。2030年—2050年是“持续减排阶段”,其中以2035年为界,可细分为平台稳步下降和快速减排两个阶段。2050年—2060年则是“全面中和阶段”。
与会专家在研讨中突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导向和长线视角。三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专委会主任委员江冰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都对能源转型领域带来重大影响,但这些影响是中短期的。从中长期来看,世界绿色低碳发展的趋势、我国低碳发展的道路、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等基础性内容不会改变。
为什么在推进“双碳”实践中容易产生时间节奏错配问题?唐人虎认为,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主要影响的是供给端,对于需求端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在地方实践中,把长期任务分解成领导干部任期一两年内的任务是有难度的,对于大目标的理性选择和对于关乎自身的具体选择不一定能够完全匹配。
如何避免在时间节奏上出现问题?王克说,要通过清晰的时间框架来评估不同时间点上的行动以及不同时间段的可能性影响,再倒推过来,从兼顾中长期利益的角度采取更合适的降碳举措。
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具体时间框架有所不同。以电力行业为例,周原冰认为,未来是新型零碳可控电源发挥更多调节保障作用,还是传统化石能源加CCS发挥更多调节保障作用,关键看技术进步与经济竞争的结果。不同的情景会产生不同的路径选择和时间表,需要放在长远的时间线中动态地看待。
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待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
“能源转型发展不算经济账是做不下去的。转型慢不得也急不得,只有经济账才能算清楚。”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莉萍认为,经济性在能源转型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兼顾不同主体、局部与整体、当下与长远、国民经济和财务经济的经济性。
目前,有很多对实现“双碳”目标的研究将经济性因素考虑在内,聚焦于成本的角度,从“以最小成本实现低碳转型”出发看待“双碳”工作。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滕飞认为,从成本的角度出发无可厚非,但是更应该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待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问题。“成本效益的角度聚焦于实现‘双碳’目标的好处,以此作为支撑气候变化政策和气候变化目标的重要方面。这些好处不仅有环境生态效益,也有新的经济增长的效益,还包括避免气候变化未来可能带来的损失。”滕飞说。
“除了讲成本,更应该讲效益,而且效益要跨越较长的时间周期看不同的时间尺度。”王克补充到,在成本效益框架下,实现“双碳”目标从总账上算收益大于成本,但“双碳”政策的落地主要取决于分配效益,即成本和收益怎么分担。涉及利益分配的部门、企业等不同群体,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因素。需要有更加具体、精细的研究,支撑提出可行的利益分配调整方案。
对于由利益分配引出的政策体制问题,雷宇认为,政府要用好管理机制弥补在市场上“吃亏”的地方,让有困难、路径少的地方同样享受低碳发展的红利。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