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推进全市“无废城市”建设进度条
【谷腾环保网讯】近日,在由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可持续消费与生产专委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分会在北京联合举办的“无废供应链”建设暨危险废物处理产业绿色发展技术交流会上,福建省厦门市生态环境局以“首创智能高效分拣系统 实现低值可回收物循环利用”为主题,为“无废城市”建设做了典型经验介绍。
厦门市在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领域,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厦门模式”,成为推动“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无废细胞”之一。
“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解决了低值再生资源回收难的问题,突破了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发展瓶颈,实现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的规模化、资源化利用,激活了低值再生资源市场,同时为塑料污染治理提供厦门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员介绍,该项目被列入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和塑料污染(包括海洋环境中的塑料污染)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三届会议(INC-3)重要案例,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低值可回收物有哪些?厦门市《低值可回收物指导目录》规定了低值可回收物主要为五大类,即废玻璃、陶瓷类、废塑料、废纸和废纺织衣物。在生活中,常见的还有塑料餐盒、塑料杯、泡沫块、利乐包装、纸杯纸碗、泡面碗、豆浆杯、快递袋、快递填充物、塑料袋等。在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它们经过高效、准确分拣,得到高值化“重生”,是许多企业眼中的“香饽饽”。
自厦门市建成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以来,通过对低值可回收物全面资源化开展有益探索,申报了《一种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智能分选的处理工艺》和《低值可回收物智能分拣系统》等10余项专利技术。建立了智慧化垃圾分类投放体系,积极探索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理念、模式和技术,构建智能化高效分拣系统,利用光谱识别和AI技术实现15个可回收利用品类智能化自动化分选,解决了生活垃圾“先分后混”的分类处置难题,打通了源头分类与末端利用的“堵点”,形成了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一体化运行体系。
数据统计,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年处理量达1.8万吨,截至目前,已减少6.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在试点成功基础上,下一步,厦门市拟布局新的分拣厂,形成低值可回收分拣利用体系,进一步落实‘双碳’行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员表示。
政府主导,全方位支持低值可回收物循环利用
近年来,厦门市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前列——截至今年10月,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住建部全国垃圾分类历次考评中连续21个季度名列第一。全市垃圾分类知晓率100%,参与率超97%,准确率超85%。这背后,由政府主导建立长效机制,强化生活垃圾分类督导考评,从源头推进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全面回收功不可没。
“厦门市凝聚多方合力,不断完善分类回收长效机制。”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员称,厦门市实行周调度、月例会、现场协调会,完善暗访督查、第三方考评、专业考评等机制,建立常态化督导考评机制。此外,还构建起生活垃圾分类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对垃圾分类各个环节进行常态化、全覆盖执法,通过媒体及时曝光典型执法案例,扩大执法影响力。同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数字监管系统建设,通过智能监控、GPS定位等措施,对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实现全过程监控。
该示范项目的落地,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厦门市在全国率先制定《厦门市生活垃圾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指导目录》,印发《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工作方案》,出台低值可回收物收运、处理补贴办法……”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员介绍道,厦门市还成立国企与民企合作的混合所有制公司,建立政府主导、国企负责、民企经营工作机制,提供用地、保障资金、理顺机制,全面支持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项目的规划、建设和运营,进一步明确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细化要求,保障低值可回收物源头分类、准确回收。
前后贯通,全链条实施低值可回收物分类回收
每天,小区居民做好垃圾分类投放,环卫企业定时定点分类直运至分拣中心,之后由专业企业进行集中分选利用......从分类到收运,再到再生处置,各环节规范开展、高效协同,让低值可回收物最大程度变废为宝——这正是全链条分类回收的作用所在。
低值可回收物是宝贵的可循环利用资源,如果前端不采取精细化垃圾分类方法,这些资源将会被放错地方,进入其它垃圾桶。近年来,厦门市不断深化全链条治理优化,构建起覆盖前、中、后端的一体化运行体系,保证低值可回收物高效回收利用。
“为确保前端有效分类,厦门市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推广《厦门市生活垃圾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指导目录》的分类方法,充分调动各环节相关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员介绍。如今,厦门市各个垃圾投放点均增加“可回收物”垃圾桶,设置三级“督导员”,每个垃圾投放点至少设置一名垃圾督导员引导居民精准分类。
在中端环节,厦门市采用“定点收集、桶车对接、公交化运输”的错峰直运模式,避免生活垃圾“先分后混、混装混运”。目前,厦门市低值可回收物收运共配备39辆直运车、设置47条线路和1399个转运点,由各社区收集后直接运输至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集中处理。“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可以实时统计分析运输车辆的种类、类别、来源数据,覆盖全流程,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分类可溯,为监管提供数据支撑。”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相关人员介绍。
末端高效利用,更讲究“精准化”。“经过有效分选和处理,纸、塑、金属等复合材料可以分开利用。其中塑料占比约60%,是回收利用的重点。”分拣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回收方式包括物理循环回收、化学回收利用两种方式。其中,物理循环回收主要通过压缩打包,形成可再生塑料,销往塑料再生加工厂。还有部分直接清洗、破碎后变为塑料颗粒或片材,销往下游塑料改性企业。化学回收利用则是销往石化等行业企业进行废塑料化学利用,实现再生循环。
创新技术,推进全品类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
外卖餐盒、奶茶杯、泡面桶、快递包装盒......在每秒3米的高速传送带上,这些低值可回收物被自动识别、分拣,分选处置全过程物料不落地。
目前,厦门市依托创新技术,实现对低值可回收物全品类高效处理。“分拣中心以1条分选线作为示范线,实现低值可回收物每小时5吨、每年3万吨的处置能力。”分拣中心相关人员介绍,在分选示范线上,分散、混杂的多种类低值可回收物被自动化、智能化分选。
智能高效的前提,是更科学细致的分类。低值可回收物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覆盖品种多、物理形态多样、化学性能各异。基于下游再生资源市场需求,分拣中心将低值可回收物分为15个细分品类。这些物料在分拣中心进行分类压缩、打包后,形成可再生资源,销售、运送至协同加工利用企业循环利用。
高质量智能分选是如何做到的?科技力量是关键。据了解,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采用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分选工艺架构,基于视觉感知、深度学习神经网络、AI智能、近红外飞光扫描等智能分选技术,实现分选准确率95%以上。
“现行生产方式能灵活应对前端社区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入料量波动情况下的复杂工况,满足下游市场动态需求。”该负责人表示,2022年12月正式投产以来,厦门低值可回收分拣中心实现连续、稳定、安全运行超过11个月,并于2023年4月提前达产,目前已进入扩产规划阶段。
【主要成效】
经济效益
低值可回收物每分选出1吨可再生资源,对应产值约为800-1000元。按照一条生产线每年处置3万吨低值可回收物计算,每年再生资源产品营收约2000万元,创造税收约60万元。厦门市平均每年产生29万~36万吨的低值可回收物。目前,该项目正在计划扩大规模。扩产后将产生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产出。
环境效益
低值可回收物经资源化加工处理,可作为工业原材料,实现循环再利用,减少工业原材料消耗,节约石油资源,有效减污降碳。按照每回收利用1吨废塑料贡献碳减排2.9吨、节约石油2.2吨计算,据统计,我国2022年生活垃圾清运量约3.1亿吨,其中低值废塑料数量约4500万吨,若实现全部回收利用,将贡献碳减排1.3亿吨/年、节约石油9900万吨/年,约占我国全年石油进口量20%。
社会效益
项目配套建设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对公众开展专项宣传,促进居民从源头做好分类,促进低值可回收物再循环,引领低碳生活,改善人居环境。截至今年10月底,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接待各地各部门及社会公众参访190批次,逾3500人次。该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入选2023年全国生活垃圾分类优秀宣传教育基地名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