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管控和修复,泰兴经济开发区做了这些探索
【谷腾环保网讯】春节长假刚结束,江苏省泰州市泰兴生态环境局土壤环境与固废管理科科长周辉峰就冒着淅淅沥沥的冬雨来到泰兴经济开发区,为即将在3月启动的重点污染源企业的污水管网渗漏排查的野外踏勘工作做前期准备。
为了打好这场为期3年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复试点“第一枪”,周辉峰这段时间一直奔波在各个重点污染源企业之间。
按照泰兴经济开发区2023年出台的《关于开展在产企业和化工园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复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7年,泰兴经济开发区要完成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管控和修复效果评估,总结工作成果及问题,形成“泰州模式”并进行推广。
近年来,在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的指导帮扶下,泰兴经济开发区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管控和修复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图为泰兴经济开发区航拍图。泰兴经济开发区供图
摸底排查,建立评价机制
在2023年11月召开的全国重点园区和企业地下水土壤管控修复启动会议上,泰兴市副市长、泰兴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朱为祥受邀发言介绍了泰兴经济开发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复试点工作。
泰兴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1年。“园区建设初期产业结构偏化偏重,当时法律法规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企业生产和治污设施简陋,加之区域地下水丰富、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等地质因素,部分地下水环境易受到污染。”朱为祥介绍说,2018年,泰兴经济开发区因固废填埋问题被生态环境部曝光。
痛定思痛,泰兴经济开发区从2018年新兴塑料地块开始,克服重重困难,探索化工园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治理工作。
回忆起工作伊始,泰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白学军笑称:“我们翻过了‘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就是资金。”白学军介绍说,“前期虽已上争1456万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专门用于详细调查工作,但后期管控修复仍需大量财政资金。”
其次是专业治理技术力量不足。“当时,指导性政策尚未出台,专业人员相对匮乏,对治理工作监管和指导还不够科学。”白学军告诉记者,第三是施工过程难度较大。“管线、储罐等设施在园区内分布较多,密度较大,增加了施工风险和难度。”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开发区管委会提前谋划布局,开展污染地块摸排工作,并理顺体制机制,为土壤及地下水管控修复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基础。
制度严管。开发区管委会建立“初步议、专家评、联合审”的项目落户综合评价机制,对落户项目环境风险进行严格审查,近3年来因环境风险问题累计否决拟落户项目81个、总投资682亿元。
“制定清下雨水排放管理规范,主要指标执行地表水Ⅳ类标准,企业在线监测系统预警告警值全面下调,切实保障地表水体质量。”朱为祥介绍说,开发区管委会联合泰兴生态环境局制定印发《泰兴市地下水污染源渗漏排查工作方案》,进一步压实生产企业污染源排查治理责任。
监控溯源。根据重点区域及环境敏感点分布情况,园区设立57个固定地下水监测点,包括6个自动监测站,完成园区土壤及地下水质量初步调查评估。“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基本建成,对污染的精准溯源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朱为祥说。
机制保障。开发区管委会成立工作小组,建立密切协作配合、信息共享、定期会商机制。充分利用各方技术力量,邀请江苏省环科院等技术单位参与,组建专家团队,加强地下水管控修复技术支撑。
同时,制定翔实可靠的工作计划及方案,形成“月调度、季通报、年总结”工作机制,按步骤有计划抓好落实,全力推进管控修复试点工作。白学军介绍说:“围绕工作计划,提前谋划布局,申请财政建设资金支持,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积极申报国家中央生态环境资金支持,保障试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以2018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开发区组织开展历史固废隐患问题排查整治,累计投入10亿元,开挖处置污染土15万吨,完成15个自查点位修复治理,确保所有固废隐患问题见底清零。
分类施策,阻断污染通道
分类施策,实行“四分”管理模式。针对地块污染迁移扩散风险、生态敏感目标分布等,开发区结合区域利用情景,构建“区域分区、管理分类、场地分级、策略分期”的管控体系,为后续污染地块管控修复和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研判基础。
自2021年起,园区选取15家企业进行地下水管控试点,通过企业土壤隐患排查、定期采样分析、设施改造、防渗改造、地下水低流量抽提等方式,探索在产企业地下水环境质量改善实施路径。
爱森(中国)絮凝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森公司)是法国SNF公司于1998年在中国投资建设的全资子公司,2001年10月投产,专业生产聚丙烯酰胺系列产品,占地面积450亩。2020年监测发现,这家企业存在地下水氨氮污染问题,最高超标46.6倍。
2021年开始,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爱森公司开始对地下水开始检测,包括部分管道启动改造,2020年开始对地下水污染进行隐患排查,进行系统的风险识别,并针对具体风险进行改进。
“我们制定了土壤隐患排查、重点区域巡查、地下水井环境管理、员工培训及自行监测等内部管理制度,推进落实池体防渗改造、地下水抽提等工程措施。”爱森公司环保合规许可总监夏海凤告诉记者。
周辉峰介绍说,生态环境部门一方面对爱森公司提出了相应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的具体要求,另一面联合相关单位及行业专家,帮助企业开展源头管控和边生产边管控工作。“在厂区共布设地下水监测井7处,近4年开展年地下水监测共30次,确定了重点场所和重点设施38个。共完成5处池体防渗防漏、6处地6面防腐防渗、51个半地下泵坑防渗、20个储罐加装围堰、4处吨桶防雨防漏、8个车间的地下水管道架空等改造。”
通过近两年的管控,2023年,爱森公司污水处理站区域氨氮浓度从10.6mg/L降至0.42mg/L,氨氮浓度下降96%,地下水污染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图为园区进行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和一企一管明管改造。
为了阻断污染通道,开发区针对污染源头开展管控工作。开发区坚决关停淘汰沿江落后产能、环境隐患突出的化工企业52家,压降区域土壤及地下水隐患。
“我们拿出全市二分之一近12公里长的长江岸线,投资6.5亿元打造绿满滨江的大江风光带。”朱为祥介绍说,目前已经形成“一带二岛三节点”沿江生态廊道。
深入实施生产企业“一企一策”转型升级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技改投入,持续推进“绿色+安全+智慧”提档升级。“2023年以来,累计实施涉环技改项目55个、总投资50亿元。”朱为祥说。
针对早期危废随意倾倒、填埋等现象,从2004年的第一家9600吨/年的固废处置企业入驻,到2023年,已形成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能力10万吨/年、填埋处置能力6万吨/年。朱为祥介绍说:“区内所有企业危险废物暂存、转移、处置全过程均与江苏省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系统联网监控,固废倾倒、填埋现象已全面杜绝。”
为了阻断污染通道,开发区建成5万吨/日工业污水处理项目,尾水主要出水指标率先执行地表水Ⅳ类标准。完成工业污水“一企一管”明管化工程建设,全面废止埋地污水管线近70KM。制定园区雨污水管网巡查养护制度,常态化摸排雨污水管网运行情况,全面整治管线的“私拉乱接”,公共管网污染风险明显降低。
图为全面废止企业埋地排雨污水管线的施工。
全面推行“三水分流”改造,督促企业规范建设车间污水、初期雨水和雨水收集排放系统。持续推进企业罐区、污水装置、仓库等重点区域落实“三防”措施,通过涉废企业大排查大整治、有毒有害物质重点场所排查治理等专项行动,有效阻断企业污染下渗通道。
修复改善,建立常态化监管体系
为了继续深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开发区建立了常态化监管体系。
初步建立了常态化监管模式。“利用园区已有监测井,结合污染源分布、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以在线监测和手动监测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布设水土环境多要素、空间立体化监测体系,落实在产企业和化工园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涉及的污染责任人、土地使用权人、管理机构等有关当事人的污染防治责任和义务,实时掌握园区重点监管企业污染状况、水土环境污染最新动态。”朱为祥说。
开展常态化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开展园区地下水调查评估工作。2022年7月,江苏省泰兴经济开发区委托省环科院完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编制工作。
2023年9月,在初调的基础上,园区委托中国地质大学编制完成《泰兴经济开发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详细调查项目实施方案》,并取得泰州市生态环境局同意实施批复,重点开展地下水污染渗漏排查、详细调查、模拟预测与健康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建议等工作。
目前,累计完成31家化工企业地块场地调查,确保所有拆迁化工企业地块全调查。“推进污染地块修复工作,目前老A区已通过风评,正加快轻污染区域地下水修复试验和采用修复加管控的方式分地块分阶段整治方案编制进度。”白学军介绍说。
构建企业风险防控技术体系。基于园区及15家企业土壤与地下水风险管控实践,构建了“制度严管、监控溯源、分类施策、源头管控、通道阻断、修复改善”分阶段推进的风险防控技术体系,联合研究单位归纳总结《江苏省在产企业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排查及管控技术要点》,获江苏省生态环境厅高度肯定,并在全省予以推广。
“下一步,我们将对照《关于开展在产企业和化工园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复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遵循查清底数、守住底线、因地制宜、循环渐进的总体思路,统筹推进土壤及地下水管控修复工作,确保园区地下水质量持续改善。”朱为祥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