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鱼塘尾水怎么治理?
【谷腾环保网讯】不久前,在广东省汕尾市东溪河流域,汕尾市东溪水闸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现场工作专班正通过航拍的方式,巡查东溪河流域各湿地和水闸的运行情况。
在白町水闸,通过航拍可以看到,经过水闸的水体在汇入干流后呈现出浑浊分界的状态。“这是鱼塘排水所致。鱼塘排水呈现浑浊状态,是因为尾水经水泵抽排的过程中,水体混合着养殖塘底部沉积物一起排出,或是在进入受纳水体后受冲击影响,最终呈现出浑浊状态。”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汕尾驻点组(以下简称汕尾驻点组)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介绍,东溪河全长36.1公里,先后流经海丰县5镇及陆丰市4镇,流域面积475.5平方公里。受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面源污染负荷量大面广可控性差、水体流动性不足造成的藻类增殖等因素影响,东溪河全年平均水质一度难以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的要求。
东溪河治理绕不开避不过的是两岸的养殖尾水排放管理难题。每年12月左右,渔民就要开始抽水抓鱼,抓鱼过后晒塘,等到来年初春时再从河里把水抽回去,准备新一年的养殖活动。
“干支流两侧的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尾水等面源污染直排入河是治理过程中的‘拦路虎’。在河的两岸,包括一级支流,分散分布了两万多亩鱼塘,需要分区域、分情况进行治理。”汕尾驻点组工作人员介绍道。
由于长期开展鱼类养殖活动,鱼塘尾水富营养化严重,成为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的重点内容之一。为此,汕尾市组织开展了东溪河水生态环境治理整治行动,通过制作“污染地图”精准治污,成立现场专班,强化巡查督导;聘用技术团队,强化技术支撑;建立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落实;明确工程措施,强化截污控源等举措,打好东溪河水生态环境治理“组合拳”,并将东溪河养殖尾水管控与处理作为特定时段的重中之重。
作为技术支撑团队的汕尾驻点队伍,为鱼塘尾水的处理问题答疑解惑,按照“查、申、排、治”思路统筹推进鱼塘尾水管理与治理,即查清水产养殖污染分布范围,建立 “鱼塘主—村—镇”的申报排水制度,技术单位驻点人员介入跟踪流域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给出排水路线和控制排水量,退出部分鱼塘,则构建人工湿地,分区域处理面源污染。
据汕尾驻点组技术人员介绍,东溪河中下游共规划建设4处人工湿地,已完成的两处湿地共种植沉水植物约16万平方米,可实现日循环水量3万—6万立方米。除了用湿地过滤部分鱼塘尾水,还可为河道增加水动力条件。
同时,汕尾市还制定了尾水排放管控制度,落实“调查摸底—制定计划—签订承诺书—报备申请—有序排水—检查执法”全过程管控。
经过整治,2023年,东溪河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东溪水闸国考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全年均值为5.1mg/L,化学需氧量全年均值为16.8mg/L,同比2022年分别下降8.2%和10.1%,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