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焚烧”时代,生活垃圾如何被吃干榨净?
【谷腾环保网讯】我们当时去现场看了,为治理渗滤液恶臭,花了很多钱。”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甘肃省平凉市委书记王旭回忆起之前的一次调研,印象深刻。“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焚烧处理,费用跟垃圾填埋基本持平,却免除了后顾之忧,企业也有收益。现在已经成为省住建厅推广的典型。”
从问题通报到正面典型,是什么支撑着两种角色的转变?
从填埋到焚烧,推动实施全域生活垃圾闭环处理
让王旭记忆犹新的那次调研,发生在3年前。2021年,第二轮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期间,华亭市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问题被督察组点名通报,被指环境隐患突出。同时被通报的还有静宁县,“大量未经处理的渗滤液存于坝前,恶臭污染严重”。
过去,平凉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采取“填埋+焚烧”模式,又以填埋为主、焚烧为辅。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建成投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座,日处理能力为500吨,而同期全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每天有1015吨。全市原有生活垃圾处置能力,远达不到国家“县处理”要求。
针对督察组指出的问题,平凉市高度重视,立即整改。华亭市开展渗滤液收集池的全面整修,静宁县完善垃圾填埋场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其他县(区)举一反三,全面排查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置方式和处理能力情况,确保渗滤液全部及时妥善处理,消除环境风险隐患。
问题点位虽已整改完成,但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
经济社会在发展,中心城区人口在增长,生活垃圾产生量也在日益增加。“仅仅依靠填埋处理,不仅要占用大量土地、投入大量资金,而且存在不少风险隐患,其中就包括渗滤液散发恶臭、污染环境,深度填埋甚至会对土壤、地下水造成威胁。”在介绍垃圾填埋存在的污染隐患时,平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陈贵林很严肃。
这次通报,为平凉敲响了警钟。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转变垃圾处理方式,势在必行。
2022年开始,平凉市分管副市长牵头,组建工作专班,先后4次深入各县(市、区)36个乡镇实地调研,启动实施全域生活垃圾闭环处理工作。
同年7月1日,平凉市政府印发实施方案,明确构建以平凉海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庄浪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中心,辐射全市范围的城乡垃圾焚烧处置体系,推动生活垃圾处理从无害化填埋向焚烧资源利用转变。
“平凉海创项目的日处理能力为500吨,等到今年5月庄浪县的项目正式投运后,日处理能力将再增加400吨,到那时,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能力可满足全市生活垃圾处理需求。”陈贵林介绍道。
三者兼得:资源化利用、污染物零排放、节约垃圾处理成本
在平凉海创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操作室里,工作人员正在操控抓斗,将垃圾坑里发酵完成的垃圾投入喂料口,经过推料器,推入炉膛。
图为全封闭的垃圾坑,收集转运来的生活垃圾在此处发酵后被投入焚烧炉。宋杨摄
中控室里,几个大屏幕实时播放,垃圾处理全过程清晰呈现。在线监测设备与国家联网,相关监测数据实时上传。无论是厂区还是“一玻之隔”的垃圾堆放坑,都闻不到一丝臭味。
图为平凉海创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控室,大屏幕实时播放垃圾焚烧全流程。宋杨摄
“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会通过专门的管道进入格栅网收集,之后进入渗滤液处理系统,处理完成后能达到中水标准,我们会将其作为设备的循环冷却水,浓缩液回喷到炉膛里面烧掉。”在平凉海创公司综合处处长杨文超看来,高温焚烧生活垃圾,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填埋处理导致的沼气、渗滤液、重金属等环境污染隐患。
除了能够实现生活垃圾的生态化处置,焚烧项目还拉长了平凉市的产业链条。 “生活垃圾里难免会混进去一些玻璃瓶之类的,烧完之后会产生炉渣。于是平凉又引进实施了炉渣处理项目,由专门的回收企业对炉渣进行筛分和利用。”据陈贵林介绍,炉渣中有价值的金属会被筛分出来卖掉,剩下的炉渣,可以制成对材料强度要求不高的草坪砖、路缘石等,最大程度做到资源化利用。
经测算,焚烧与填埋相比,每吨可节约垃圾处置成本44元左右,已经实施转运焚烧的平凉海创项目每年可节约1292万元,庄浪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全市每年可节约1550万元。
政府节约成本,企业同样获益。
杨文超告诉记者:“企业的收益主要来自发电,平凉海创这个项目可实现年处理生活垃圾18.25万吨,年发电量为7800万千瓦时,其中14%供厂里自己使用,剩余的部分并网发电,每年收入能达到5000余万元。”
“垃圾填埋场已经停止审批,不会再新建。同时,基于当前的生活垃圾产生量,除了目前这两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全市也不会再新建焚烧厂。这也是为了避免资源浪费,保障企业的权益。”平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王怀义说道。
全域生活垃圾闭环处理,既降低了风险、改善了环境,又节省了土地、节约了成本,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