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支招突破 “垃圾围城”
世博支招突破 “垃圾围城”
家家户户在厨房的水池下或抽屉中放置不同的垃圾收纳容器分别收集玻璃瓶、金属、纸张、塑料和厨余垃圾等;街边设有不同分类的大垃圾箱住户附近有一个垃圾回收中心专门收集分类后的垃圾......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瑞典马尔默市展区一段视频和图片展示了这样的垃圾分类场景。
垃圾围城,中国的很多大城市都受这个问题的困扰。世博会不少案例都为垃圾围城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包含了全球范围内的共同难题——如何合理地处理垃圾,使它产生最好的危害,或者无危害。
印度:培训妇女从事垃圾分拣
在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第一案例联合馆里来自印度的本地治里案例馆展示了印度对付固体垃圾的有效做法。该馆总负责人、印度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专家阿吉特·科乌佳吉介绍说在本地治里的一个垃圾场每天运来的15吨垃圾中约5吨是有机垃圾。当地有经过培训的妇女从事垃圾分拣工作。她们的培训包括如何分拣有机垃圾、培育蠕虫、用蠕虫吞噬垃圾然后排泄出有机肥。银行通过发放小额贷款来支持这一垃圾处理项目。其生产出的有机肥经袋装后销售出去既减少了化肥的使用所得收入能帮这些妇女补贴家用。
台北:10年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技术是处理垃圾围城问题的第一步,接下来,更需要市民在行动上配合。
上海世博会台北案例馆工作人员说1996年台北市推出“垃圾不落地”时,许多人不适应不过经过制度的安排和市民水平、素质的提高效果越来越明显。台北在垃圾回收利用的过程中几乎很难见到高深莫测的科学技术,而是从细微之处着手,逐步培养老百姓垃圾分类和高效回收利用的习惯。尽管也花费了一些周折,前后也经历了十余年,但用心做了也终于得到了收获。
台北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1996年台北推行“垃圾不落地”行动,培养民众形成定点送交垃圾的理念和习惯。2000年,推出垃圾处理费“随袋征收”办法,要求市民使用收费垃圾袋,除了不收费的厨余垃圾,别的垃圾,扔得越多收费越高。可回收的家庭垃圾,如纸、塑料、玻璃、易拉罐、旧衣服、废电池等,都可以免费送交,前提是必须分类。
“2009年,台北全市家庭日均产生垃圾1009吨;2000年,这个数字为2970吨。10年减产三分之二。”馆内的这一组数字让人看到台北市10年间的环保努力。在台北,旧家具、旧自行车整修后可作“二手货”出售,“厨余垃圾”也能物尽其用,有的可以喂猪,有的可以制成肥料,免费发给市民养花,焚烧垃圾的灰渣可做环保水泥等。“一件物品在此地是毫无用处的垃圾但是换一个位置或许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这种观念现在被台北市民普遍接受。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