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低浊原水时矾花上浮的解决措施
目前,国内一些采用网格絮凝斜管沉淀池处理低浊水库水的水厂在运行中出现矾花上浮现象,多则一星期,少则两三天,斜管沉淀池上方的清水区积满了絮状物,致使沉淀池出水效果不理想。
① 常规处理工艺中,一般的絮凝剂对高浊度原水处理效果好,对低浊度原水处理效果较差,因此絮凝剂的种类和投量应通过试验确定,而且还应增加助凝剂(如活化硅酸或粘土),其投量也要通过试验确定。
② 混合设备的设计应根据所采用的混凝剂品种,使药剂与水充分混合。混合方式一般采用机械混合或水力混合。传统的机械搅拌混合与孔室混合效果较差。新型管式微涡初级混凝设备和立管串联式初级混凝设备利用高比例、高强度、微涡旋的离心惯性效应来克服亚微观传质阻力,增加亚微观传质速率,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药剂的充分扩散,使混凝剂水解产物得以充分地利用。生产实践证明,这两种设备效率高、占地少、效果好,混合时间仅为3~30 s,不仅比传统的静态混合器大幅度提高了处理能力,而且一般较传统工艺节省药剂投量2O% ~3O%。
③ 网格絮凝池内设置小孔眼格网可以使水流通过格网时颗粒碰撞几率增加,有效地增加了颗粒碰撞次数,使得通过网格之后矾花变得更密实。有些水厂设计的絮凝池,絮凝时间取的是标准的中间值(12 min左右),和新手册的相比,絮凝时间稍短,矾花生长的时间不够,当其进入沉淀池时,还有很多颗粒没有长到沉淀尺度,不易沉降,这是矾花上浮的一个原因。但是增加絮凝时间,如果流量不变,就需增加池容,这是不大可能的;如果池客不变,则过水流量就需减少,从而减少了处理水量。
④ 查看处理低浊度水的斜管沉淀池设计图纸,核对其设计参数,斜管沉淀区表面负荷为1.5~2.0m3/s,在5.O一9.0 m3 /(m2 ·h)(即1.39~2.5 mm/s)之间,均符合设计规范和手册上的规定。有人曾建议表面负荷设计为1.5 mm/s左右,但是对生产性的构筑物很难改造,若要将负荷减少,则需将池表面积增大,这对已建的构筑物不现实。
也有人认为斜管沉淀池清水区矾花上浮是沉淀池的配水不均匀造成的,但对配水区的稳流板进行改进后的效果还是不很理想。有的沉淀池与进水方向相同的边长达30 m,这的确存在着配水不均的现象,往往前段的液面负荷比后段大得多,前段的矾花上浮严重,后段矾花上浮较轻,因此建议斜管沉淀池沿水流方向的边长在10 m左右为宜。但是也有配水较均匀的沉淀池同样存在矾花上浮的现象,而且不到一个星期清水区就积满了矾花。因此,笔者认为矾花上浮的主要原因是进入沉淀池前矾花的密实度不够,在沉淀池中难以下沉。
⑤ 处理低浊水时也可以不采用常规的絮凝沉淀过滤工艺,而采取微絮凝直接过滤的处理方法。有的水厂采用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其效果也达到设计要求。
综上所述,用常规工艺处理低浊原水,解决矾花上浮问题的关键是控制好混合絮凝阶段,将混合时间和混合均匀度控制好,而传统的机械搅拌混合与孔室混合效果较差。对常规的网格絮凝斜管沉淀池工艺,要优化混舍设备,对投加的絮凝剂种类和浓度通过试验确定,同时增加助凝剂(如活化硅酸或粘土);适当延长网格絮凝池的絮凝时间,当然沉淀池的进水要做到配水均匀。此外,对于低浊原水可根据实际情况少量加矾,采用微絮凝直接过滤的方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