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重建工程对小柘皋河富营养化水质的净化效果
摘要:利用筛选出来的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Trin)、茭草〔Zizanialatifolia(Griseb.)Stapf〕、香蒲(TyphaorientalisPresl.)、菱角(TrapanatansLinn.)、莲(NelumbonuciferaGaertn)和菹草(PotamogetoncrispusLinn.)6个工具物种,在小柘皋河道内进行水生植物群落重建恢复试验工程,并对该河道工程区内的水质进行1a检测。结果表明:恢复后小柘皋河植被面积占整个河道的65%~75%,河道水生植物年生产量约1.42×10【sup】6【/sup】kg(以湿质量计),相当于1.98×10【sup】12【/sup】J(能量);河道内的水生植物都具有一定的抗水力冲击负荷能力,能适应河道污水水质和水量均不稳定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对污水中COD【sub】Cr【/sub】,TN,NO【sub】3【/sub】【sup】-【/sup】-N,TP和NH【sub】4【/sub】【sup】+【/sup】-N等均有去除作用,去除率平均值分别为23.61%,25.00%,26.37%,32.93%和33.55%。
关键词:水生植物,小柘皋河,富营养化,净化效果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水生植物处理技术不仅净化水质,还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高效低耗、管理方便、较强的氮磷处理能力、景观价值等特点,其已成为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生态位,水生植物处理是生物学的常用技术,但是如何选择和配置水生植物是研究重点。研究表明,水生植物通过自身的吸收作用及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以及物理作用、生化他感作用等,共同作用净化富营养化水体;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植物生长并使其增产,实现废水的资源化与无害化。
现在国外已广泛运用水生植物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废水和暴雨径流,我国在这方面相对落后。水生植物在处理废水时保证了水力传输,植物根和根系对介质具有穿透作用,增强了介质的疏松度,使得介质的水力传输得到加强和维持。屠晓翠等利用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控制中的作用建立了多种污水处理系统,主要有浮水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和沉水植物系统。金送笛等认为,菹草对氮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水体的营养负荷。张鸿等认为,无机磷也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废水中的无机磷在植物吸收及同化作用下可转化成植物的ATP(三磷酸腺苷),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等有机成分,然后通过植物的收割而移除。所以,水生植物具有:1、美观可欣赏性;2、可通过收割回收达到一定经济效益和避免二次污染;3、可作为介质所受污染程度的指示物;4、有助于酶在湿地系统的扩展等作用。笔者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直接利用挺水植物系统、浮水植物系统和沉水植物系统处理受污染水体,通过收割植物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并探讨水生植物在水质净化处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详细的内容,请点击下载 201401220959063194.rar
下载该附件请登录,如果还不是本网会员,请先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