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Ⅲ)污染水源应急处理技术的中试研究
摘要:以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常规净水工艺为基础,开展了水源突发性As(Ⅲ)污染的应急处理工艺中试研究,考察了不同的氧化剂种类、投加量、投加点和不同污染物浓度水平对应急处理工艺效果的影响以及As(Ⅲ)的去除机制。结果表明,当原水As(Ⅲ)为150μg/L,常规处理工艺对As(Ⅲ)的去除率仅为71.85%,其中溶解态的砷和总砷在快速混合、一级絮凝、二絮凝、沉淀、过滤各单元去除率分别为36.00%、5.42%、9.30%、14.95%、7.88%以及9.10%、-3.62%、2.74%、55.12%、8.51%,无法将出水中的As控制在10μg/L以下。预氯化-强化混凝工艺能够将初始浓度为100-600μg/L的As(Ⅲ)控制在10μg/L以下。但在低有效氯投加量时,氨氮浓度以及预氯化点的选择会对处理效果产生影响。KMnO4预氧化-强化混凝工艺能够产生明显影响。建议有条件的水厂优先选用KMnO4作为As(Ⅲ)的氧化剂。
关键词:突发性污染,应急处理,亚砷酸盐,强化混凝,预氧化
近年来,在我国的各大流域饮用水源突发性重金属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如广东北江和湖南湘江的镉污染事件、湖南岳阳砷污染事件等,严重威胁到流域地区人民的饮用水安全,给工农业生产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饮用水源突发性重金属污染事故呈现出以下特点:不可预见性、高峰值性以及短时性。因此,城市给水处理厂水源突发性重金属污染应急的研究应针对以上特点展开。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关于水污染应急工艺的研究,但由于污染种类以及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相应的应急处理的方法也存在着差异,因此针对发生突发性水源污染风险较高的、且危害较大、影响较为持久的物质,如重金属类,展开应急处理技术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亚砷酸盐[As(Ⅲ)]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和半导体原料,同时也是一种强致癌物质。许多研究都证实As(Ⅲ)的毒性、溶解性、流动性都远大于As(V),而Kim等的研究认为在暴露空气时,水体中As(Ⅲ)氧化为As(V)半衰期大致为4-9d。由于As(Ⅲ)通常以分子的形式存在,各种工艺对As(Ⅲ)的去除率远低于As(V)。本实验以我国目前各大水厂均采用的常规净水工艺为处理流程,研究了在不中断供水的情况下,应对水源突发性As(Ⅲ)污染的措施以及相应的As(Ⅲ)去除机制。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详细的内容,请点击下载 201402260949568538.rar
下载该附件请登录,如果还不是本网会员,请先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