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水处理 > 解决方案 > 正文

赤水“桥上桥”与生态环境变迁

更新时间:2014-05-16 16:51 来源:第一论文 作者: 阅读:1555 网友评论0

[提 要]本文考证了渭南、华县之间的赤水河“桥上桥”的建造年代及形成原因。通过对有关 历史 资料深入 研究 ,确证下桥始建于清初(1667年),上桥则建于清朝中叶(1832年).赤水河中上游的过度垦殖和植被破坏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下游河床泥沙淤积,形成了地面悬河,原赤水桥为泥沙淹塞,失去功能。故不得不在桥上建桥。桥上桥的形成是当地生态环境变化的结果和标志。

[关键词]赤水河 桥上桥 坡降 悬河 生态环境

陕西省渭南和华县之间的界河名赤水河,东、西两岸各有一座同名小镇分属两地。数千年来,一直是陕西关中东去中原的关陕大道必经之地。古往今来,经过的商旅行人、铁骑战车不计其数,如今都已成过眼云烟。唯有连接两岸而结构独特的古老石桥依然屹立,见证着千百年来人事休咎和环境变迁的历史。

石桥结构的独特之处是它由上、下两层相互对应的桥拱和桥面组成了罕见的“桥上桥”。桥面东西长70米,宽5米。上桥九孔,下桥八孔。全由材质、尺寸和加工方式相同的灰白色花岗岩石条砌成。拱形桥洞各高3.5米,宽3.4米。上、下桥的桥柱、桥洞垂直对应。形状、大小完全一致。不同的是:上桥桥面两侧各砌有高一米左右的石质护栏,栏外有九条雕刻精美的石龙,分别镶坐在每个桥洞的拱顶,龙头朝南,吮吸着上游南来的洪水;龙尾向北,指示着下游人渭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 经济 日见繁荣,农民生活逐步提高。古镇焕发了青春,石桥也增添了无限的生机。桥上桥的独特结构吸引着无数游人,观光 旅游 者接踵而至。桥上桥也于1992年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有关桥上架桥的原因及其历史在当地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一是石桥建于明代,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当地在特大地震的极震区,石桥下陷①,震后在其上架设了上桥;另一种说法也认为下桥建于明代,上桥则是文革时期所建②;第三种说法是:下桥始建于何年已不可考,据《续华州志》记载,下桥重修于清康熙六年③,至“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一场洪水带来的泥沙淤埋了桥眼,才在下桥上增修了上桥”。根据对有关历史资料的考证与 分析 ,上述几种说法均与史实不符。

————————————————

①王景明:《华县大地震地面破裂带》,《地震学报》,1983年第4期,第23—34页。

②王冰:《祸起三门峡》,《华商报》,2004年3月9日,第33版。

③高潮:《华州赤水桥上桥》,《光明日报》,2001年12月4日,第4版。

一 赤水河桥上桥建造年代考证

1.明朝赤水河上没有石桥

曾任明参议的渭南籍人南轩写有《赤水隈记》①:“赤水界于渭、华之境,滨水而居者为东、西镇,往称膏腴。顾自嘉(靖)、隆(庆)中,奔流数薄,堡、墉渐圮,迤北尤冲决甚,垅变为沙汀。田日瘠而赋猶取,民殊苦之。县令张栋乃筹费筑堤,以通灌溉……”张栋于明万历年间任渭南县令时筑堤,文中没有说到河上有桥。

明神宗万历卅年,北直隶人王九叙以进士接任渭南县令,见到县城西门外沈河上无桥,过往行人只能徒涉。沋水“旱则成陆,涝则建瓴。其波涛泛溢,视渭加险焉。异时徒杠与梁,虽未病涉,至夏则飘飘付东流耳”,为长久计,遂于次年动工在沈水上“创以石桥”,并于卅五年竣工。万历卅八年继任的县令杨所修又加长了桥身,从此行旅称便,“益称永赖,赤水宜仿为之”②。可见沈水石桥建成后,赤水河上仍无石桥,因而才有“宜仿为之”的建议。

在现存各种版本的华县地方志书中,《华州初志》仅介绍了河名“赤水”是因“周处斩蛟”使河水变赤而得名;《续华州志》中介绍遇仙河“河昔有榷无梁,涉者病之.前郡侯(康熙元年至八年知州王潞)命诸生李明达、乡耆戴永才北伐山石,砌为桥焉”时,还有“灌水(即赤水)昔亦无梁。吐纳乱流,渺橸涨溢”③。

清代时华县属同州府辖区,清文宗咸丰二年(1852年)版《同州府志·白公桥》也有“华州西灌水上昔无梁。顺治庚子,诸生姚(樊)中杰等创”④。

综上所述,顺治庚子(1660年)以前,赤水河上没有任何桥梁,更不用说石桥了。

2.下桥始建于清初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版《新续渭南县志·赤水桥》一栏:“顺治庚子(十八年,即1660年)诸生李若兰、樊中杰等十余人创修(石桥),费不给。中丞白如梅捐千金,成于康熙丁未(1667年),号白公梁。”文中明确地指出这时所修的石桥是创修而不是重修;《三续华州志》也简要地记叙了下桥是“自康熙丁未,中丞白公捐金创建”。

《续华州志》记载最详:“有诸生李若兰、渭上诸生樊中杰、姚文英,耆民王希龙……之属。于顺治庚子鸠工命匠,驱石含木,方次第以就大观。则费尤虑其弗给也,中丞白公慨输千金。命渭南县丞孙公、州同知董公督理茸治。而梁告成于康熙丁未(六年,即1667年)。于是民佥曰白公梁。”这就是下桥的来历。

3.上桥建于清宣宗道光年间

《新续渭南县志》记叙了下桥建成后,“至道光中百六十余年。河身渐高,堤累决。壬辰(道光十二年,即1832年)郡侯张公禀于道宪,捐集多资。派武生梁清选、耆民马声远督修。共九眼,旁设石栏”。《三续华州志》对修建上桥的原因叙述更详:“至道光中百六十余年,河身渐高,桥眼淤塞,水难畅流。以致堤岸累决,淹没民田无数。赤水南北尽成泽国,居民苦之。壬辰,郡侯张公禀请道宪,捐资重修。砌石增高,两边添设护栏,以防车马倾陷。自是河流复畅,堤岸籍无冲决。”从中可知:共有九孔的上桥建于公元1832年,自此就有了这座奇特的桥上桥。架设上桥的原因既不是一场暴雨洪流堵塞的结果,更不是地震使下桥桥身下陷,而是经过160余年的长期淤积,致使下桥桥眼壅塞,流水不畅,两岸常因此遭受洪涝灾害,后才架设了上桥。

————————————————

①汪以诚:《渭南县志》,乾隆四十三年版。

②蒋湘南:《同州府志》,咸丰二年版。

③吴炳南:《三续华州志·山川志》,光绪八年版。

④顾熠山:《重修华县志》,1949年版。

二 桥上建桥原因 分析

赤水河的中、上游共有三条支流,分别是东、西涧峪和箭峪。它们都发源于少华山北坡,河源海拔均在2500米左右。上游在基岩山区,流程长度分别在12—13km;出山后,中游流经黄土塬区的流程各长约15km。三条支流汇合后流出黄土塬才称为赤水河。河水通过石桥后,北流3km入渭。上游的出山口和黄土塬边缘的海拔高度分别为800米和400米,由此可以 计算 出上、中、下游的河床平均比降分别为56‰、28‰、8‰。河床比降的变化 影响 到流速的大小与河流的携沙、排沙能力,因此在山口形成了巨大的冲积扇,而赤水桥所在的下游河段则比较容易形成淤积。

上、中、下游河床比降、流速的变化是所有河流共有的特点和 自然 规律 。影响河床淤积速度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河水的泥沙含量及其变化情况。

明朝中叶以后,人口增长加大了对耕地的需求。不合理的过度开垦带来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增多。所以才有嘉靖、隆庆以来的“奔流数薄”和万历年间修堤之举。经历了清初的康、乾时期,初步医治了明末、清初战乱和天灾人祸带来的创伤, 经济 的恢复和 发展 再次造成人口急剧增加。由于平原地区人口过载,黄土塬区和基岩山地先后成了农耕开垦的目标。滥垦活动不仅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河流下游淤积速度日益加大。

自公元1667年下桥建成到公元1832年,由于河床淤积,桥眼壅塞,水流不畅,以致于堤岸累决,洪涝成灾,前后历经了165年。下桥加上桥基的高度为4.5米,以完全壅塞计,平均每年的淤积速率为26.7毫米。上桥于道光年间建成后,“至咸(丰)、同(治)间,山内开垦日甚,河身渐淤渐高,较堤反而隆起丈余,故累致冲决。同治乙巳(1869年),左爵帅(宗棠)委侯补知县瞿良斌会同华、渭官绅,令民挖沙筑堤,俾河水直达于渭”①。现场勘查可知:上桥全高4米,桥面即在河堤上。如果当时的河床较堤面还高出丈余,则比下桥桥面高出7米。自公元1832年算起,仅历时37年。年均淤积速率达190毫米,超出前一段时期淤积速率的7倍。当时淤积速率增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山内开垦日甚”,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其结果是赤水河下游在清末已成悬河。

和赤水石桥相邻,而且形成、演变 历史 相近的遇仙河石桥同样记录了这一时期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所带来的恶果。遇仙桥也始建于清初(康熙元年至八年间),地方志中所说“续志昔无梁,诸生李明达、耆民戴永才北伐山石砌为桥。雍、乾两朝屡修茸……光绪十五年,桥东决。上宪拨金三百完缮之。廿一年水涨,桥将圮。周太守懋臣来勘,加修桥身五尺。拨银一千一百六十五两……戊戌(1898年)三月桥成”②。

对遇仙河石桥附近河床严重淤积,清末已成悬河,及水患频繁的原因等 问题 ,当时的学者也作了精辟的分析:“乾隆四十年,郡侯潘公时选谕耆民胡芸、胡元颖等募资重修。迄今百余年,河底沙淤渐高,桥眼闭塞,仅为一隙。堤外地低于河心数丈,遇山水暴发,凭高直下,势若建瓴。冲决之患,较赤水更甚。虽年年挑沙,无如旋挑旋积,为患日深。推原峻岭不准开垦。久之,草木根株盘结坚实,沙石不致随水而下。各河旧积之沙,亦渐顺流入渭。……何可横决为患哉?即山中可垦之地不敷山民种植,而渭北蒲(城)、富(平)等县荒地尚多。但不惰农,何患无田!则数十年以后水患渐除,而深林茂树,日就蕃衍,材木亦不可胜用矣。”③可见,退耕还林、还草和易地安置的 科学 理念和决策古已有之。遗憾的是当时的 社会 制度和历史背景使之无法实现,遂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水患也无法根绝。

——————————

①吴炳南:《三续华州志·遇仙桥》,光绪八年版。

②顾熠山:《重修华县志》,1949年版。

③吴炳南:《三续华州志·遇仙桥》,(清)光绪八年版。

三 当代桥上桥与生态环境恶化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中 农村 和全国城乡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繁荣,各业兴旺, 科技 进步,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人为的原因,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逆转,这不能不引起更多的担忧。从赤水“桥上桥”附近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就可见一斑。例如:沿河污染严重,河水水质变差,尤其是枯水季节,渭河及其支流几乎成了臭水沟。同时,也导致了流域内的潜水被严重污染而无法利用。渭河南岸各支流的中、上游河段,涵养水源的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河水暴涨暴落,而下游河段多成季节性河流,平时干涸无水,涝时洪流漫溢,毁田坏屋。因此,那种“旱则成陆,涝则建瓴”的现象比明、清时期更甚。

三门峡水库建成、蓄水后由于河流基准面的变化,渭河下游河床坡降更小,携沙排沙能力减弱,淤积速度也更快。加之渭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桥上建桥(加高)的历史在遇仙河重演。1961年新建的遇仙河口桥(清初原桥名禹王桥)于1969年即加高了3.05米,1974年又再次加高了3.35米。由此推算,遇仙河口的淤积速率在60年代是每年380毫米,70年代初增加到670毫米,比前面推算的清末赤水河的淤积速率又提高了1—3倍,渭河及其支流的下游都成了悬河。2003年发生的洪水虽然流量不大,但因下游泄洪困难,造成了巨大的灾情,和上述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四 结 语

赤水桥的下桥始建于清初,后来由于中、上游经历了百余年的水土流失,下游淤积而使下桥行洪不畅,常成水患,才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在下桥桥顶架设了上桥。

赤水河和遇仙河下游在清代已成悬河,桥上桥的形成和它后来的经历是当地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历史见证。为了确保渭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大中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并且实施三门峡水库的改造工程和渭河河道的疏浚工程。

The Overlapping Bridges on the Chishui River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

Abstract:An ancient stone bridge made of two overlapping bridges lies in the Chishui river be- tween WEiNan and Hua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 There are many stories and legends about the time and the reason that the bridge was built . Through literature studies,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e lower bridge was built in 1667AD, and the upper one was built in 1832AD. The soil erosion and deteri- 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used by over—cultivation and destroyed vegetation, the rising ri- verbed in the middle-upper reaches due to sand and silt infilling are the main reasons of the building of overlapping bridges. The overlapping bridges are the record of the deteriora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WEIhe river drainage basin.

Key words: Chishui river;overlapping bridges;slope ratio; hanging riv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赤水“桥上桥”与生态环境变迁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