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有机污染指标与治理
更新时间:2014-06-17 17:45
来源:
作者:
阅读:2254
河流有机污染指标与治理 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世界上很多河流,湖泊等淡水体系在其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都经历了受到污染,污染加剧和生态退化的过程。然而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污染治理技术的开发与实施、环境管理措施的完善以及大量环保资金的投入,目前这些发达国家的淡水体系大多数已逐渐消除污染,水质与生态状况有了明显改观。不容乐观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江河水系有步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后尘的趋势。我国七大水系中,除珠江和长江水质尚较好外,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
目前我国河流受有机污染较为严重,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辽河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生化需氧量„。城市河段普遍受到污染。各城市典型水域仍以氨氮和有机污染为主。大型淡水湖泊:太湖、滇池、巢湖等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 高锰酸盐指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高锰酸钾氧化水样中的某些有机物及无机可氧化物质,由消耗的高锰酸钾量计算相当的氧量,用IMn表示。高锰酸盐指数是反映水体中有机可氧化物质污染的常用指标,但不能作为理论需氧量或总有机物含量的指标,因为在规定的条件下,许多有机物只能部分地被氧化,易挥发的有机物也不包含在测定值之内。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人畜粪便中含氮有机物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氨。因此,水中氨氮含量增高是指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氨,这也是河流中氨氮的主要来源。
生化耗氧量(BOD)是“生物化学需氧量”的简称,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的某些可被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其值越高,说明水中有机污染物质越多,污染也就越严重。 其他指标项还有化学需氧量(COD),石油类(如挥发酚),总氮,总磷等,应用到实际时,应根据不同的污染状况测定不同的指标对河流进行调查与评估。 根据污染河水处理系统与河道的相对空间关系,河流治理技术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将河水引出河道水系,引入附近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的异地处理法,其中截污工程是异地处理法的关键;第二类是在河道内建设处理系统,沿程进行河水净化的原位处理法,如河道内的曝气法、投菌法、生物膜法和化学法等;第三类是在河岸带上建设处理系统,将河水分流其中进行处理的旁路处理法,如建于河岸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氧化塘以及多种形式的生物床或生物反应器等。
纯化学的方法包括强化絮凝、化学杀藻(投加杀藻剂控制河道中藻类暴发)、化学除磷(投加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和化学脱氮(投加石灰脱氮)等。强化絮凝技术是在一级处理工艺基础上通过投加化学絮凝剂,强化去除水中各种胶体物质及细小的悬浮物质,可以在短时间内以较少的投资和较低运行费用而大幅度消减污染负荷使污染河道得到有效处理。但产生的底泥、泥渣等须妥善处置,否则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然而化学,化工污染也是河流的一大污染源,针对于此,由美国化学会(ACS)提出的“绿色化学”,目前得到世界广泛的响应。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是近十年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 “新化学婴儿”。它涉及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广泛。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世界上很多国家已把“化学的绿色化”作为新世纪化学进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如此从原料,制造过程和产出都杜绝污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才是江河治理和维护河流健康的根本手段。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