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水处理工艺:除藻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合理的生活、生产方式导致了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大量富集,致使全球性水域富营养化日益严重。尤其是藻类在代谢过程中或藻体破裂后会释放藻毒素,目前已研究证实的毒藻种有:铜绿微囊藻、鱼腥藻、束丝藻、阿氏颤藻、美丽颤藻等。其中最易形成水华、影响范围最广、毒性最强的是蓝藻门藻类。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就规定了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最高含量。但常规的水处理工艺对藻类的去除率一般在95%-97%,对藻毒素的去除率更低。国内外对饮用水中有效去除藻毒类的研究也很多,但达到完全去除饮用水中的藻类和藻毒素是很难的,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控制饮用水的水源水质。因此,针对当前普遍性的富营养化问题,很好的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状态的发展,尤其是控制有害藻类的生长繁殖,成为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目前最常用的控藻技术一般可分为化学技术、物理技术和生物除藻技术。
1、化学除藻技术 通过向水体投放化学药物,如:硫酸铜、硫酸亚铁、二氧化溴、一些广谱意义上的除草剂来控制藻类的生长繁殖。这种方法虽简单易行、省时省力,但该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水质,相反,随着投加量的越来越多,药剂品种的不断更换,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也在不断增加,从而使水质环境形成严重的恶性循环,如溶解氧下降、鱼类死亡、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严重地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甚至可能导致整个水体生态系统的瘫痪,遗患无穷。
2、物理除藻技术 目前在许多供饮用水水域(如水库)应用的比较多,主要包括黏土絮凝除藻、微滤膜和活性炭除藻、机械法和挖泥法除藻等。为防治我国密云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有研究学者曾应用部分物理技术进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区内水中氮和磷的含量比对照区都有所下降,机械除藻试验后,水中的叶绿素含量比除藻前下降60%-100%;表底层水体交换试验后,试验区内表、中层水体的温度有所下降,温度降低抑制了表、中层水体中藻细胞的繁殖速率,对水华的发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这种技术只是简单的物理过滤,未能从根本上控制藻类的生长
3、生物除藻技术 是利用培育的生物或培养、接种的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化、降解及转移作用,从而使水体环境健康得到恢复的一种方法。目前很多供饮用水水库大多采用生物除藻技术。用来除藻的生物主要原理是利用其和藻类争夺水体中的营养、吸心、分解、转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使水中的藻类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无法继续生长繁殖,以致死亡。越来越多的微生物继续降解死亡的藻类,直至消灭,使水体变清,从而达到除藻及净化水质的目的。而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除了有上述作用外,一部分水生植物自身还可以释放化感物质,抑制某些特定藻类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净化水质,促进鱼类生长的目的。
4、水医生(62Dm)BWST生物一体化技术 是一种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技术之一,当水体中的藻类成为水体的统治者时,其他物种就被剥夺了生存权,失去生态平衡的水体就像患了癌症一样,生命垂危。传统治理方法在消除藻类的同时,也危害了其它物种,(62Dm)BWST生物一体化技术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组合吸收氮磷营养物质,降低富营养化程度,在消除藻类的同时,更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帮助水体恢复其各种必备的器官,建立自身免疫力,从面达到水体长期清澈。
无论是何种除藻技术的应用,都应根据地理自然环境因地施用。化学技术效果明显、快速,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提倡使用。物理技术也具有一定效果,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相对费用较高。生物技术中,微生物技术目前在很多水库水质处理中应用很多,在大型湖泊中推广此方法也具有可行性,生物-生态水体除藻修复技术,是当前水环境技术的研究热点。在人们极力倡导食品安全的今天,在养殖水域或大型水库、河流等水域利用生物除藻技术调控水质,无疑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生态模式,也是今后环境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