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作用大 废渣变金渣
工信部近日发布《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视为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视其为解决大宗工业固废不当处置与堆存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的治本之策。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达到16亿吨,综合利用率达到50%,年产值50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50万个。这一目标对我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应对?困难何在?……本期固废刊进行深入解读。
“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快速攀升,总产生量118亿吨,堆存量净增82亿吨,总堆存量将达到190亿吨。而未来5年,随着我国工业化持续推进,大宗工业固废产生量预计也将随之增加,预计总产生量将达150亿吨,堆存量将净增80亿吨,总堆存量将达到270亿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将新增占用土地40万亩。
大宗工业固废堆存量的增加将使相关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加大,面对处理处置的艰巨任务和严峻形势,相关综合利用的能力、产业发展现状如何?规划设定的目标能否实现?还存在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尾矿利用技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张金青。
从以储为主到以用为主 现有综合利用率达40%,主要得益于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多年来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及低效利用,加剧了我国资源供需的矛盾,资源短缺和低效利用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张金青表示,因此,采用高效、环保的先进技术对资源开采、生产过程中主料、辅料和伴生料综合利用,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十分迫切,既可以缓解资源短缺问题,又可以解决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
张金青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大宗工业固废基本实现了由‘以储为主’向‘以用为主’的转变。‘十一五’期间,相关综合利用实现产值超过1.5万亿元,节约土地超过20万亩,减排二氧化碳11亿吨以上。”近年来,国家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与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在国家一系列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引导下,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大宗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不但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土地占用、实现节能减排,而且还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张金青举例说,2009年水泥混凝土行业使用了约4.6亿吨废渣,节省了4亿吨水泥。而每节省1吨水泥可节省煅烧所用的标准煤约121kg,照此计算,全年共可节省5000万吨标准煤。
根据《规划》对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界定,各工业领域在生产活动中年产生量在1000万吨以上、对环境和安全影响较大的固体废物都在综合利用之列,主要包括: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赤泥和电石渣。
据了解,我国目前电石渣综合利用情况较好(利用率接近100%),其他种类固废综合利用如何?对此,张金青表示,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已近35%,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已近40%。其中,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65%、68%、60%、40%,分别增加5、3、12和30个百分点;尾矿的综合利用率从不到7%增加到14%,赤泥的综合利用率从2%增长到4%。
据统计,2010年,我国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达到11亿吨,比2005增长5亿吨,综合利用率达到40%,比“十五”末增加7.2个百分点。张金青认为,这些都得益于领域内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随着科研技术的创新和提升,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了很大突破,开发了一批大用量、低成本、经济效益好的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他说。
例如,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磷石膏生产硫酸联产水泥、尾矿生产加气混凝土等1000多项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同时,如大掺量粉煤灰、煤矸石制砖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钢渣高温熔渣快速粒化技术、微晶陶瓷技术和热能回收技术等多项技术也获得国家专利,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提取稀贵金属的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利废建材设备制造也逐步实现了国产化。
除此之外,近年来,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正在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如生产氧化铝、特种硅铝铁合金、超细高岭土、高强模具石膏等产品,应用前景和发展势头较好。农作物秸秆从传统利用方式拓宽到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燃料、工业原料等多种利用途径。
寻求突破得先治愈“四大顽疾” 产量大、区域不平衡、应用率低、政策落实难
尽管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张金青将其归纳为:产生量增长快;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综合利用产品应用水平偏低;部分地区优惠政策落实较难等“四大顽疾”。
据有关行业协会统计测算,2008年,我国主要大宗固体废物产生量约20多亿吨,其中粉煤灰3.9亿吨、煤矸石5.3亿吨、冶炼废渣2.5亿吨、尾矿9.6亿吨、脱硫石膏3500万吨、磷石膏5000万吨。“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电力、煤炭等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宗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将逐年增加。据预测,到2015年,仅山西省粉煤灰年排放量就将达5300万吨,再加上历史堆存的各种固体废物,短期内无法全部消纳,综合利用压力进一步加大。
张金青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综合利用水平高,如南京、上海等地的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已达到100%;但在山西、内蒙古、陕西、贵州等资源丰富的省份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煤炭资源和火电厂较为集中,大宗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再加上受价格、市场等因素的限制,综合利用规模较小。
此外,虽然从整体看我国利用大宗固体废物生产的产品种类较多,但技术含量和应用水平不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储备技术和装备,由于政府引导资金不足,对有些先进适用的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力度不够,产业化应用滞后。
“国家已经出台的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在有些地方还不能很好落实,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税源不足,综合利用企业减免税兑现率较低。”他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机组应优先上网发电,但部分地区煤矸石电厂上网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些综合利用发电企业发电小时数受到限制,影响了企业开展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技术产业化应用推广有隐忧 应具备科学性、实用性、稳定性和经济可行性
《规划》指出,尽管“十二五”期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和更为巨大的压力,但从宏观环境来看,我国必将迎来一个有利于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快速发展的极好机遇期。
随着《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条例》的同期出台,将积极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纳入法制化轨道,对生产者责任延伸,明确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和利用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构建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管理体系等都将有法可依。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结合各种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堆存、综合利用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从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入手,组织实施尾矿提取有价组分工程、尾矿充填工程、尾矿生产高附加值建筑材料工程、尾矿农用工程、粉煤灰高附加值利用工程、钢渣处理与综合利用工程、有色冶炼渣综合利用工程、氰化渣综合利用工程、工业副产石膏高附加值利用工程、赤泥综合利用工程等十大重点工程,届时将拉动社会总投资1000亿元,预计实现年产值1445亿元,年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4.12亿万吨。
采访中,张金青特别强调,在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必须注意解决几个关键问题。他说:“产业化技术成果一定应具备科学性、实用性、稳定性和经济可行性。”对于目前普遍存在的多部门、多层次、不同技术研发单位相互封锁、排挤,刻意安排、重复立项研究同一内容技术等现象,他说:“有些技术早已经过时,或是根本没有产业化的经济可行性。”
此外,他认为,有些企业忽视产业化技术成果的科学性和技术工艺内涵要求,擅自改变生产技术参数或工艺,使其自身造成经济损失,丧失了企业健康发展的机会。张金青强调,必须高度重视产业化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后继无人”、“人才断档”问题一直令他感到担忧.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