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绿色化学理念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更新时间:2007-12-26 15:11 来源: 作者: 丁一 梁恒国 汪麟 阅读:2290 网友评论0

 
        绿色化学是现今国际化学研究的前沿,其根本理念是从源头消除污染,是最为理想的环境污染防治方法。阐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并介绍了以绿色化学为基础的绿色水处理技术和绿色水处理药剂。

        绿色化学;水处理技术;水处理剂

        人类进人2l世纪,面临着全球性水资源枯竭和水环境污染的问题。如何解决水处理工业与社会经济之间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未来水处理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场以绿色化学为基础的绿色水处理革命已成为2l世纪水处理科学的学科前沿和水处理工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1. 绿色化学


        20世纪是化学工业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人们逐步认识其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危害性的世纪。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l世纪议程”,1995年3月16日美国宣布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计划”,提出了绿色化学的概念,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技术等名词相继出现。根据美国环保署P.T.Anastas的定义,绿色化学就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害的原料、产物、副产物、溶剂等的产生和应用。它的核心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取新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

        绿色化学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物理和化学方法,研究和开发环境友好的新反应、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由此可见,绿色化学的理念是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源,使废物不再产生或得到控制,因此绿色化学是从源头彻底控制污染的化学。近年来,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水处理技术和水处理药剂的研究、开发、应用中进一步实施绿色化学理念是2l世纪水处理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 绿色水处理技术

2.1 高级氧化技术(AOP5)

        AOP5主要包括O3/UV法、UV/固相催化剂法、H202/UV法、H202/Fe2+ 法、03/H202法等。其原理是反应中产生氧化能力极强的-OH,-OH能够无选择性地氧化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使之完全氧化为CO2和H2O。AOP5技术经济指标先进、无毒、无污染,是典型的绿色水处理技术,其中由于光催化氧化法最为经济而成为研究的热点。

2.2 超临界水氧化法(SCWO)

        超临界水是指在温度和压力分别超过临界状态温度374C和临界压力22MPa时,处于超临界状态的水。超临界水对有机物和氧气都是极好的溶剂,有机物的氧化可以在富氧的均一相中进行,反应不会因相间转移而受限制。

        SCWO具有无需催化剂、停留时间短、去除效率高、清洁、广谱等优点,可用于化工、医药、食品、军事工业和核工业废水以及城市污水的处理。但目前国内大多仅是实验室的研究。

 2.3 电催化氧化法
  
        电催化氧化法利用电解时特种电极材料的催化作用产生-OH,使有机污染物完全氧化为CO2和H2O。该法处理效果好且速度快,占地面积小,实施过程无污染,后处理简单,不产生毒害中间产物,是一种绿色水处理技术。

        目前,电催化氧化法在含烃、醛、醇、醚、酚及染料等有机污染物的处理中逐渐得到应用,但是尚存在实用化的电极材料不多,电极寿命不长,能耗较大等缺点。在实际应用方面,需要解决有效抑制析氢析氧等副反应,提高电流效率,改进填料、电源方式等问题。

2.4 超声波降解技术

        超声波降解技术的原理是:在超声波以一定频率与强度作用于液相反应系统时,液体的密度降低到足以使液体介质中“撕裂”出大量瞬间生成又瞬时崩溃的微小“空化泡”,从而将声场的能量集中起来。在压缩过程中,已存在的空化泡被大大压缩、崩溃,在极小的空间内将能量释放出来,产生瞬时局部高温(5000K)和高压(50.7MPa),即所谓的“热点”,空化过程中伴随着的高温可导致自由基-OH、HO -、H-和超临界水的形成及声致发光现象,高压将在液体中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均相)或高速(>110m/s)射流(非均相),可以大大加速与促进氧化还原分解反应,特别是非均相反应的进行,使一些需要在较高温度与压力等条件下的反应可在常态下顺利进行。

        该法具有少污染或无污染、设备简单等优点,同时还有杀菌消毒功效,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水处理新技术。但由于能量转化效率和能耗的关系,还未在实际中大规模的使用。

2.5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高效分离技术,它具有物质不发生相变,分离系数大,在常温下进行,装置简单,适用范围广,操作方便等特点。在废水处理中可实现水的闭路循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绿色理念,在水处理技术领域被广泛应用。它包含微滤、超滤、渗析、电渗析、纳滤和反渗透、渗透蒸发、液膜等。

        膜分离技术在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应用于含油废水、电厂循环冷却水、饮用水的深度处理、锅炉脱盐水、高浓度生活污水等处理过程中。但是,膜法对进水水质要求高,膜需要定期清洗,存在着经常费用和运转费用较高的问题。

3. 绿色水处理药剂

3.1 含磷的水溶性聚合物

        含磷的水溶性聚合物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磷聚合物,是由无机次磷酸盐与一种或两种以上有机单体共聚而成,其特点是将羧酸基与磷酸基结合在同一个分子上,其所得产物结构比较复杂,性能差异也较大。按膦基所处的位置,含磷聚合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聚膦基羧酸(简称PAC),其特点是膦基处于聚合物中间位置,这类聚合物主要是对碳酸钙垢有效,复配后对抑制碳酸钙垢以及分散粘泥和氧化铁亦有协同效果;另一类则被称之为膦酰基羧酸(简称POCA),其特点是膦基在聚合物的一端,它在冷却水中既能阻垢又能缓蚀,并且有很强的钙容忍度,与氯几乎不起反应,被认为是真正的多功能药剂 。含磷水溶性聚合物的磷含量一般低于3%,如果其用量为5mg/L,则整个循环冷却水体系的含磷量仅0.15 mg/L左右,这样低的磷系配方意味着此类含磷水溶性聚合物部分回归了大自然,对环境保护十分有利,具备了绿色水处理剂的特点。

3.2 烷基环氧羧酸盐

        烷基环氧羧酸盐(AEC)的特点是无毒、能耐氯、耐温,有特别优良的碳酸钙阻垢性能,可以取代有机膦酸的无磷阈值阻垢剂。当与一些无机盐(磷酸盐或锌盐等)复配时,对碳钢具有缓蚀作用,因而可组成低磷或低锌配方,用于高pH值、高碱度、高硬度、高浓缩倍数的冷却水系统,并为环境所接受。

        AEC循环水处理技术在国内已有应用,系统的腐蚀和结垢情况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3.3 聚天冬氨酸类(PASP)

        PASP是一种水溶性的氨基酸可降解聚合物,主要包括聚天冬氨酸及其钠盐或酯,是以天冬氨酸或马来酸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而成,对碳酸钙阻垢效果最佳,相对分子量范围为1000~4000。此外,聚天冬氨酸对磷酸钙、硫酸钙及硫酸钡等也有优异的阻垢性能,且具有生物降解性,是一种可与环境相容的绿色水处理阻垢剂。

3.4 聚环氧琥珀酸类(PESA)

        PESA是一种无磷、非氮并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的绿色阻垢剂,具有很强的抗碱性,在高钙、高硬度水中,其阻垢性能明显优于常用的有机膦酸类。一般说来,具有最佳阻垢效果的PESA产品的分子量范围为400~800。

        有研究表明,PESA的可生物降解性非常好,过程很迅速,且PESA分子中无磷无氨,不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对环境保护是有利的。

4. 结语

        绿色化学的理念其根本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其出发点是从根本上将“先污染后治理”及“防治污染”变为“避免污染”的战略,是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源,从源头控制污染的化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处理绿色化的进程势必加快,一是要开发高效、低毒或无毒、低能耗、无二次污染的绿色水处理技术,特别是光、声、磁、电、膜技术等多种工艺联用的新型绿色技术;二是要开发无毒、无害、易生物降解的绿色水处理药剂,特别是开发在目标分子、原材料反应的试剂、反应的方式和条件等要素中都是“环境友好”型的药剂。相信随着绿色化学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人类必将能够越来越好的解决水污染问题,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绿色化学理念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