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资源化-技术政策双管齐下
如果把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水再经深度加工,处理成与自来水指标一样或者高于自来水指标的纯净水,把它作为城市的第二水源,不仅可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的压力,减少城市污水对河流湖泊的污染,也可给污水处理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北京清河污水处理厂和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的例子。如果把清河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成与自来水一样的新水,吨水生产成本不到2.5元。按照北京市现行的综合水价平均值吨水5元计算,那么,再生水回用后,每生产1吨水还可挣2.5元。
膜能把污水过滤成饮用水甚至纯净水
膜是一种高分子材料,膜分离技术在我国石化、钢铁、电力等工业领域的污水回用已经应用非常普及,节水减排效果十分显著。比如北京燕山石化3万吨/日炼油废水回用、河北邯郸钢铁2.1万吨/日的炼钢废水回用等,这些工程都已安全运行很多年,不仅缓解了所在城市的用水供需矛盾,企业也收到巨大的经济效益。但膜技术应用于市政水,尤其是污水处理厂,此前我国尚没有先例。
在谈及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回用有何区别时,吴红梅对笔者说:“城市污水虽然没有工业污水成分复杂,但是病毒传播源多、危害性极大,比如2003年SAS病毒,开始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水。因此,城市污水回用在处理时的重点是细菌、微生物等病原体的去除。膜的孔径可以小到万分之一毫米,可以去除各种细菌和病毒。清河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回用后的水,远远优于普通概念的‘中水’,仅次于饮用水。如果把处理后的水再用反渗透膜系统作处理,处理后的水质和居民家庭日常饮用的桶装水水质是一样的。北小河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回用,其中有部分水就是采用反渗透处理后的纯净水。”
清河污水处理厂至今已经平稳运行1年多,它的成功运行为北京市城市污水资源化和建设生态城市开辟了新的途径,开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的先河。
城市污水资源化方兴未艾
据建设部信息,我国新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已有283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近1200万吨/日,污水处理率已经提高到近60%。从数据分析,显然全国668个城市中仍然有接近一半左右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60%的污水处理率意味着每年有173亿吨的污水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的。因此蓝藻、赤潮的频发也就不足为怪。2006年,建设部和科技部联合颁布《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术政策》,其中明确规定:2010年北方缺水城市的再生水直接利用率达到城市污水排放量的10%至15%,南方沿海缺水城市达到5%至10%;2015年北方地区缺水城市达到20%至25%,南方沿海缺水城市达到10%至15%,其他地区城市也应开展此项工作,并逐年提高利用率。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城市污水再利用的步伐相对缓慢,美国2000年污水回用率就已高达 72%,有357座城市实现了污水回用;日本1995年污水回用率就已经达77.2%;南非约翰内斯堡市,每日自来水的85%都是城市再生水。事实证明,在全球面临水危机的形势下,城市污水资源化,是世界各国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的最有效的途径。
观念亟待转变
首先应该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污水已经不是负担,不是包袱,而是一种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与海水淡化、长距离异地调水的成本相比,城市污水再利用应该是首要的选择。城市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和加工,不仅可以解决城市景观、冲厕、洗车、消防等用水,还可以解决工业的锅炉冷却水和纯净水以及农田灌溉。不仅减少了城市污水对江河湖海的污染,缓解了城市新鲜水的供需矛盾,而且也给污水处理厂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政策鼓励不够
我国近300座污水处理厂,尚有30%的企业处于停产或者半停产状态,能够进行再生水回用的屈指可数。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许多地区还没有开征排污费,或是有些地区只收企事业单位的,不收居民住户的;或是生产了再生水,但是没有单位积极使用,卖不出去,从而造成污水处理厂入不敷出,不得不停产歇业。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大力提倡“谁浪费谁可耻”、“谁污染谁埋单”,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对污水处理厂的财政包袱,而且也可保障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营和生产。对于污水处理企业,政府也应给予减免税、水价、电价、土地价格等优惠政策。
加快水价改革
城市污水再生水回用水价格,是按照投资运行成本计算得出的,目前吨水成本1元左右,而自来水价格则是享受政府补贴的。在南方一些地区,自来水价格和污水再生水价格是一样的,导致这些地区出现了宁可使用自来水,而无人问津再生水的尴尬局面。因此,只有加快水价改革,尽快实行限量供水、阶梯加价、按质收费,我国城市污水再利用的步伐才会真正加快。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