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因养殖生产导致的环境变化对养殖生产本身的副作用及对其他养殖品种或自然资源的影响。其造成的环境污染虽不能和工业“三废”相提并论,但对养殖业本身可能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原因
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模式引起的自身污染。许多单位和个人为了提高产量,片面的追求高密度、高产量。这势必要在养殖方式上提高投饲量和换水量,而残饵、粪便的增加使池塘负荷量加大,提高了日换水量,池塘中富营养化水的排放,明显污染了水质环境。
水库、湖泊网箱养殖布局不合理,放养密度远远超过环境承受能力从而导致自身污染。这种情况使得国家一些大型水库、湖泊的水环境恶化、水质超标,不仅出现了死鱼现象,且威胁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水环境。
不能因地制宜,而是片面追求新品种养殖,从而失去生态效益和社会敢益。近两年在各地兴起了养殖鲟鱼热、大菱鲆热、河豚鱼热等。无论有无条件都在建工厂化养鱼池,拼命开采有限的地下水资源。这些养鱼池基本—亡都依赖抽取地下水进行流水养殖,耗水量大,又缺少地下水修复措施,严重浪费了水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社会效益。
在养殖技术上还没有全面推广健康养殖模式,未能有效地运用微生物技术控制池塘生态系统,使池塘少排水或不排水。养殖过程中大部分仍然使用抗菌素或消毒剂、池塘进排水不易分开,疾病交叉感染机率高。
管理缺陷。缺乏对水产养殖发展的政府行为,使个体分散养殖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养殖户特别是新的或改行从事水产养殖的养殖户素质较低,有关知识欠缺或不能做到活学活用,对水产养殖的基本常识和鱼病及其检疫认识不足,没有掌握多发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不重视对水质的监测与管理,制约了水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
盲目选育苗种。苗种问题表现为苗种短缺,数量和质量不稳定,部分种类种质退化严重。有不少苗种场只顾眼前利益,不注意亲鱼品种的更新和选育,造成品种退化,抗病力下降,容易产生疾病,成活率降低。因此,降低了饵料的利用率,相对增加了化学药品的使用,加重了水环境的污染。
消毒剂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大量使用氰化钠、三唑磷等类消毒剂对养殖塘进行消毒、杀菌,严重污染近岸海水,破坏近岸滩涂的生态平衡,也影响水产养殖自身质量。高密度养殖投入的多余饵料及养殖排泄物随海水排放时造成氮、磷、氰化物污染,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加剧了沿海赤潮的形成。
2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2.1建立健全水产养殖法规和许可证制度
一是对养殖区域全面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确定环境容纳量或养殖容量。在实际生产中,在尚未搞清楚养殖容量和环境容量时,盲目和超负荷地发展水产养殖,必将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
2.2制定渔业用水排放标准或选用与之相当的标准
要求养殖场对废水排放进行控制,对超标排放者进行处罚。我国也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与渔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但却无相应的渔业用水排放标准。随着水产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其工业化的特点愈加明显,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更为重要。
2.3建立和加强水产养殖环境管理系统
我国水产养殖长期以来属于农业部和各地区水产系统管辖,环境部门较少介入,这与我国的人口压力、生产方式和经济、财政实力等有关。而在一些西方国家,水产养殖业通常由多部门进行协同管理。如挪威水产养殖业由渔业部、环境部、农业部、地方政府与劳工部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法规、条例直接控制。美国联邦政府管理渔业的职能部门是农业部,而各州的职能部门有所不同,有的是环境管理局,有的是自然资源保护局。在我国建立一套水产养殖环境管理系统,则需要有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法、水产养殖技术等相关机构的介入。
2.4加强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综合素质
在目前渔业环境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综合素质亟待提高。长期以来,我国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员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目前又有大批原来从事捕捞的渔民转而从事养殖,他们需要加强的不仅仅是纯粹的养殖技术,还应具备一定的钚境和法律意识。各地水产院校可与地方政府开办相关的培训班,或定期到农民中去举办讲座,把最新的养殖技术和环境政策带给他们。
2.5科学投饲饵料,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饲料生产厂家在生产优质、高效、全价的配合饲料时,不但营养配比要合理,而且营养元素也要科学配比,并根据不同鱼种、不同生长阶段、各种水体的养殖模式、水域环境而采取不同的微量元素添加方法,以满足鱼类生长过程中对各种营养元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的需求,确保起到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免疫能力的作用,从而减少饲料的溶失及药物的过度使用。在投饲时要注意保证饲料新鲜适口,不投腐败变质饲料。合理投喂要正确掌握“四定”和“四看”的投饲技术,并及时清除残饵,减少饲料溶失对水体的污染。
2.6开发生态营养饲料的配制技术,减少饲料造成的污染
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的加入会提高蛋白质利用率。通过选择饲料中所含的能量值与蛋白质含量的最佳比,可以减少饲料中氮的排泄,其结果是单位生物量所排泄的能量减少。
此外,采用科学的投喂标准可减少残饵量。根据养殖对象,在生产过程中,按水温、溶氧、季节变化、鱼体重,随时调整投喂率和投喂量以及投饵次数和时间。此外,变投喂沉性料为投喂浮性颗粒饵料和对饵料过筛,可防止碎饵料在水中流失所造成的污染。使用高效饲料及合理的投喂技术,可把饲料对水质的影响降到最低点。
2.7规范健康养殖,合理安排养殖结构
在健康养殖模式下,合理的养殖密度、科学的放养品种结构以及适度投入,能使水体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养殖设施的结构和布局上,既要满足鱼类健康生长所需空间和基本的进排水功能,又要具备水质调控和净化功能,才能减少对水域大环境的影响。
2.8减少药物使用量,避免残留
近年来,各国医学家和药物专家纷纷把眼光盯在药用植物身上,研究出新一代的药品,即“绿色药品”。国家权威部门认定,绿色药品指的是安全无害的药品,亦称自然药品,是农业科学、环保科学、营养科学、卫生科学等相结合的产物,代表着药品发展的未来趋势。绿色药品把人的安全与健康视为最高目标。利用现代先进制药技术生产的用于水产养殖动物所患疾病的防治和改善水产动物所处恶劣环境的药品,称为“绿色水产药品”。它既不破坏水产动物的生态平衡,也不会产生药物残留,而且防治效果较佳,是较为理想的既能防治疾病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药品。
总之,水产养殖对水环境会造成一定的污染,特别是对缓流和静水体产生的污染较重。因此,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和得力的措施来消除或减轻所引起的污染,保障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