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减量化的综合效益及优先地位分析
在我国,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数量的急剧上升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垃圾围城”所带来的环境困扰已毋庸置疑地摆在了人们面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城镇生活垃圾管理的发展方向。
1 减量化原则的发展背景及研究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城镇生活垃圾管理认识是伴随着对垃圾问题的重视和垃圾污染本身的严峻性不断加剧而逐步深化的。从最开始仅仅集中于街道保洁和垃圾清运的治理,到逐渐重视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和提倡垃圾资源的循环利用,伴随着认识程度的提升,城镇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及整个社会对土地利用的强度也在不断增加,容纳固体废物的空间日趋紧张。在这种压力下,无害化和资源化技术尽其所能,也无法解决最终处置场所的选址和建设所面临的土地资源紧缺问题。因此,城镇固体废物管理必须能使废物减容,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与此相关的管理矛盾。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解决垃圾管理的实际操作中,一直着力于加强末端治理技术的提升和改进。尤其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垃圾管理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围绕垃圾管理问题的研究在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具体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来看,随着人口数量和人均消费水平的飞速上升,近十年来,城市生活垃圾年增长速度为5%~8%[1],而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和管理因为资金不足等多种原因长期处于滞后状态,导致无害化处理率远远低于应有水平。到2004年止,我国的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达到 52.13%[2]。
更为严峻的是,随着城市化扩张速度的加快,城镇土地资源稀缺性必将成为限制垃圾终端处置发展的瓶颈。
因此,被动的促使城镇垃圾得到妥善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既不能缓解现有问题,也不利于解决长远矛盾。只有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对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利用,再以与环境相容的方式处置才是垃圾管理的正确方向。换言之,采取各种手段减少垃圾的排放才是垃圾管理的优先目标。
2 减量化涵义的界定
目前,对于垃圾减量化的涵义界定有多种理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对“减量化”主要限定于“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事实上,目前对减量化的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在减量化的多种定义中,以“全过程多级减量”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和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该定义包括源头减量化、中间减量化和末端减量化三个子系统,把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可持续消费、资源再利用和垃圾的分类收运、综合处理融为一体,从系统论的理论出发,对垃圾多级减量化进行全过程控制,以达到减量的最佳效果[3]。具体体系结构如图1。
图1垃圾减量化体系构成
结合以上定义,考虑到从垃圾减量化各项政策实施的宏观效果来看,无论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是分类回收的参与者,均与减量化政策紧密联系,从人的角度研究减量无疑是一种最为切实有效的手段。因此,文章所涉及的减量化主要是指以垃圾收费为手段的源消减和进入垃圾处理系统之前的分类回收,并对这两种前端减量活动所带来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
3 城镇生活垃圾前端减量化措施及其综合效益分析
3.1垃圾收费的源消减措施及其综合效益分析
从城镇生活垃圾源消减的范围来看,主要指生产者在设计、制造、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时,以及居民在购买、消费商品或享受服务时,在垃圾的产生源头避免或减少垃圾的产生量[4]。目前,对于生活垃圾源消减的管理措施比较丰富,如净菜进城、抵制过度包装、限制一次性消费、调整燃料结构、建立垃圾收费制度等。其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模式对生活垃圾征收费用则是目前垃圾源头减量管理中的重要经济政策。
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该市于2005年8月起正式实施了以水消费系数为缴费模式的生活垃圾计量缴费的收费办法。在第一阶段,根据水消费群体的相应垃圾产出系数,按90元/t(收费标准的55%)收缴垃圾处理费,收到率达到了97%。从垃圾管理的支出方面来看,中山市中心城区目前的平均日产量512t,按4%~5%的年增长率,预测中山市城区在今后两年内垃圾处理量为554t/d,故全年的垃圾处理支出为3336万元。虽有1011万元的资金缺口,但不会给财政上造成很大负担,因为2004年政府的实际拨款额已达 1170万元。两年后,按调整、核定的标准全额收缴垃圾处理费,基本上可以缓解政府的补贴负担。
因此,从综合效益分析,以垃圾收费为手段的减量化措施主要发挥了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垃圾收费的直接目标是筹措资金。事实证明,这是缓解我国城镇生活垃圾管理资金匮乏这一现实矛盾的重要手段。第二,垃圾收费的根本目标还是在于从源头对垃圾排放量进行控制和消减。据欧洲回收和再利用协会(ERRA)1998年统计资料显示,垃圾收费对于减少垃圾排放量具有潜在的效果[5]。显然,垃圾数量的减少使环境污染负担大为减弱,摒弃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管理思想,节约了处理末端低效率的治理投入,从根本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
3.2分类回收措施及其综合效益分析
垃圾收费是一项重要的垃圾减量化管理政策,但不能孤立地强调其作用,只有以完善的分类回收体系作保证,拓宽居民排放垃圾的选择途径,才能真正促进垃圾减量化。分类回收作为垃圾进入处理处置系统前的最后一道消减程序,其作用必须与系统的全过程综合管理相结合。从前期关于分类丢弃垃圾的教育宣传、设立分类回收的基础设施、对分类回收行为实施奖励,到后续的分类运输以及最终的分类处理,这一系列的工作都直接影响到减量化的综合效益。
以北京市为例,该市对2002年~2004年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混合收集两种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发现:如果以分类回收结合填埋的方案实施,据相关的模型参数和生活垃圾成分计算废品回收量及收益,三年的废品回收总效益为181675万元,回收后减少的垃圾运输与处理费用为20382.7万元,填埋场的投入和处置费用为57060万元,人工分拣废品耗用的费用为7160万元。最终,该方案废品回收的总效益费用为 137837.7万元。如果采用先混合收集,然后填埋的方案处理,即垃圾不经过细分和回收,由环卫部门的垃圾收运车统一清运至填埋场,计算得出垃圾运输与处理费用为61620万元,填埋场的投入和处置费用为104280万元,其总费用为165900万元[6]。通过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混合收集处理的费用远远高于分类收集的费用。
从综合效益的角度分析,一方面,在前期分类过程中将有价值的物质回收利用,不仅遵循了“循环利用”的思想,提升了废弃物的价值,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将成分复杂的垃圾细化,使得最终进入填埋场的垃圾成分单一稳定,利于分解消纳,对填埋场的环境污染威胁大为减弱,环境效益十分明显;另一方面,从全过程综合管理的角度来看,分类回收减少了进入处理系统的垃圾数量,为收集、运输、处理处置减轻了压力,使得相应的运营运行费用大大减少,充分体现了最大的统筹合理性和系统的经济性。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土地紧张的填埋场所来说,分类回收极大地缓解了征用土地资源的隐患,相对延长了填埋场的使用期限。这对于解决我国垃圾处理处置资金匮乏,土地资源珍稀的现状来说意义重大。
4 减量化在垃圾管理中的优先地位
2004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规定“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城镇垃圾处理必须从减量化做起,力求最大减量化、合理资源化、全部无害化,进而全面实现通常所提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大原则的整体目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于目前垃圾数量庞大、潜在的环境污染影响大、管理资金和处理设施严重缺乏,土地资源紧俏稀缺等现实困境而言,无论是为了降低环境风险、减少垃圾管理费用还是从实施源头减量、增加资源回收的综合效益、遵循可持续发展思想等方面进行权衡,垃圾的减量化相对于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而言,更具有优先选择的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减量化原则在我国垃圾管理中的优先地位必须给予相当的重视。
5 减量化优先原则的保障措施
(1) 以强化垃圾源头分类收集为重点推行多级减量化的技术政策。分类收集是垃圾处理系统有效管理与优化的重要条件,是实施垃圾多级减量的主要环节和关键环节。分类收集必须以多级减量化思想为指导,从垃圾产生的源头开始,分类丢弃,进而实现分类储存、运输及分类处理,从全过程角度,协调统一地完善减量化措施。
(2)将多种“减量化”手段与措施相结合,全面提高减量效果。实施净菜进城、精菜进城、购物袋收费和包装瓶/盒押金制度、限制一次性用品的大量使用、抵制过度包装等消费管制措施,都不失为推行“减量化”原则的积极措施。
(3) 以收缴垃圾处理费为突破口完善垃圾“减量化”经济政策。实践证明,收缴垃圾处理费用,不仅是解决资金匮乏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生活垃圾减量的积极措施。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选择合理有效的收费模式——例如,以水、电费收缴系统为运作平台进行“搭车收费”,既节约收费成本,又保证了收费效率。
此外,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垃圾减量化的意义和作用,正确评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三者的关系,确保减量化在达到与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平衡协调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其在城镇生活垃圾管理中的优先地位,从根本上促进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陈海滨,郭朋恒.采用水消费系数法收缴生活垃圾费用的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05,(5):28.
[2]建设部综合财务司.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2004年)[R].2005.
[3]周末.城镇垃圾多级减量化初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4]张越.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管理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张越,鲁明中.城市生活垃圾收费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环境科学动态,2005,(1):46.
[6]冯思静,马云东.我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的经济效益分析[J].江苏环境科技,2006,(2):50.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