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浙沪携手 治太迈出“一体化”坚实步子
来自江苏、浙江和上海的相关负责人以及环保、建设等部门在太湖之畔,举行了治理太湖“一体化”会议。这是在北京召开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第一次省部际联席会议之后,三地首次共商治太大计。
各自为政,治太没有出路
太湖3.6万顷,流域人口3000多万。近年来,太湖水进一步富营养化,苏浙交界地带水污染问题一再引发争执,环太湖各城市间关系错综复杂,太湖蓝藻入夏就处于暴发临界点……在8月7日的会议上,二省一市负责人达成共识:环太湖城市即使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必须联合起来。各自为政,治理太湖没有出路!
携手治太,也在国家层面开始迈步。从2002年开始,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就组织流域内苏浙沪二省一市编制太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历时6年,编制已经完成。5月29日,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建议迭出,合作诚意浓厚
太湖遭到污染,无锡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太湖是黄浦江的水源地,上海青浦、松江二区直接处于太湖水系之内,上游水质恶化,让上海人“饮水思源”,忧心顿起;近一两年,蓝藻罕见地出现于东太湖与西南湖面,引起浙江湖州市等临湖地区的不安。同饮太湖水,构成这次“圆桌会议”各方休戚与共的天然脐带。
正如上海市沈骏副市长所说,大家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治太远非想象那么简单,但是两省一市在这个问题上休戚相关,没有退路。
太湖水质恶化,重要原因是底泥营养化严重,一旦湖水过浅,湖体就容易与蓝藻一起,形成黑水潭似的“湖泛”现象。为此,江苏提出,要加强湖泥的清淤,并且已经单方面开始行动。但由于处理一立方米淤泥就要40元,代价高昂,江苏谋求市场化的多元投入机制。同时,引来长江水,“冲淡”富营养的水体,拯救太湖。
由于蓝藻散布广泛,浙江方面提出了联合打捞蓝藻的建议;环境也是资源,上海郑重提出了成立环境容量交易所的建议,该建议获得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的关注。
“协议”构筑合作框架
“大家都举手了,通过!”随着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范恒山一声表决唱票,无锡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及蓝藻应对协调会议合作事项框架》诞生了。
根据框架协议,二省一市发改委、环保、建设、水利等部门半年要举行一次交流会议。遇到突发性污染事故,三地要及时协商解决,必要时向省部际联席会议请示汇报。三地要互相通报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治理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染物总量控制、蓝藻水华发生、气象水文、水资源调度等工作情况。江苏、浙江负责打捞蓝藻,等。
“协调机制关系到治太的成败,二省一市携手治太,有望为多年未获明显进展的太湖治理带来大突破!”范恒山在会后这样总结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