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持续高速发展留下环境后遗症 大气污染困扰珠三角
专家建议加强臭氧、细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的控制
中国科学院院士傅家谟建言珠三角大气污染控制 |
本报讯 由广东省环保局主办的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高峰论坛近日在广州市举行。参加论坛的专家认为,珠三角地区大气污染严重,治理任务艰巨,需要采取科学可行的防治方略,推进大气的治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唐孝炎,中国科学院院士傅家谟,广东省气象局首席科学家吴兑,北大教授张远航,中国环科院教授柴发合,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王韬7位国内权威大气污染研究专家齐聚一堂,共同为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献计献策。
■大气复合污染制约城市群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专家指出,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变成以大型城市为中心、以发达的高速公路网连接中小城市的城市群区域。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导致能源消耗及机动车数量增长,污染物排放也相应呈现出增加趋势,大量污染源集中在城市群和城乡复合带,污染物通过大气转化和在城市间输送而形成了典型的大气复合污染。
专家分析后表示,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为特征的传统煤烟型污染依然严重,臭氧和颗粒物细粒子等二次污染问题又接踵而至,且污染态势更加严峻、危害更大。后者已经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城市群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瓶颈问题。
■灰霾天气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对于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高居不减的灰霾天气,专家们指出,大气复合污染是其内因,而大气复合污染不但影响大气能见度,导致看不见蓝天,也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数据显示,同肺癌高度相关的吸烟率逐年下降,但肺癌死亡率却逐年增加,所以专家推断空气质量恶化同肺癌死亡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钟南山院士表示,医院住院率跟二氧化硫和降尘的浓度水平、有雾的天数成正比,可见灰霾天气对人体的影响很大。
专家指出,紫外线是自然界杀灭细菌、病毒等的主要武器,而灰霾天气会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易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灰霾天气也会使日照减少,从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另外,灰霾还会沉降到植物叶面,直接阻滞了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对生态系统影响很大。
■针对现状,专家建议把臭氧列为空气监测指标之一
专家表示,治理灰霾天气的任务相当艰巨,西方发达国家花了四五十年时间,珠三角至少也要30年。
据了解,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珠三角地区的能见度开始急剧恶化,灰霾天气显著增加。为遏制这一趋势,广东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如制定《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与香港合作建成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各市政府也大力整治大气污染,如汽车尾气治理(含禁摩)、二氧化硫治理(含脱硫)、饮食业油烟治理、道路与建筑业扬尘治理、提高油品质量(国Ⅲ)等。这些措施对减缓珠江三角洲大气质量的恶化趋势起了一定的作用。
同时,为遏制我国城市群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恶化趋势,寻求科学可行的防治方略和总体解决框架,国家推出了针对重点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的“863”课题研究,在“十一五”期间设立了重点城市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集成示范重大项目。珠三角作为这个项目的核心示范区域,目前已建立了16个监测站点,关于大气污染源清单的编制和污染模型模拟已经完成。
针对珠三角大气污染现状,专家建议把臭氧列为空气监测指标之一,在控制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的同时,要加强臭氧、细颗粒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控制。在联防、联治方面,建立区域大气污染控制主管部门和协调机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科学研究中心,建立完善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和减排(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成立一个区域性大气污染管理部门,实现控制大气污染的统一规划和处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