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表水水质监测数据将实时发布
从2009年7月1日起,公众将可以登陆国家环境保护部(下称环保部)网站(www.mep.gov.cn),随时查阅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实时监测数据。
这套实时监测数据发布系统的数据,来自于全国主要河流的省界断面、入海口、支流汇入口以及重要湖区及国界河流上10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频次为每四个小时一次,每天动态发布六次监测数据。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主要监测指标,包括酸碱度(pH)、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和总有机碳(TOC)。通过以上五项指标,公众基本可以对监测点周围的地表水水质情况有基本和较为全面的了解。
以表征水体酸碱性的指标pH为例,天然地表水的pH值一般为6-9之间;而一旦水体中的藻类因为富营养污染而生长,由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就会造成表层pH值升高。
而溶解氧则代表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水中溶解氧指标是反映水体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含有有机物污染的地表水,在细菌的作用下有机污染物质分解时,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发黑发臭,会造成鱼类、虾类等水生生物死亡。
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是中国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年建设之后,建成的100个自动监测站,已遍布主要河流的省界断面、入海口、支流汇入口以及重要湖区及国界河流上,从而初步形成了覆盖中国主要水体的水质自动监测网络。
以淮河流域为例,就拥有27个这样的自动监测站;而长江和黄河流域,也分别拥有19个和9个监测站。此外,中国目前还有36个自动监测站正在建设之中。
环保部在官方网站上称,这套监测网络,多年来在地表水监测预警、跨界污染纠纷处理、省界水质目标考核、保障人民群众用水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除了环保部,水利部和建设部也不同程度参与了水质监测工作。其中,水利部负责一般性河流水质的监测工作,而建设部则负责城市水资源相关数据的采集工作。
近年来,随着松花江、太湖等一系列水污染事件的发生,水质监测数据实时公开的必要性已经逐渐显现。
此前,环保部虽然每天都提供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但在水质监测方面的信息发布却相对滞后,仅提供全国主要流域重点断面水质自动监测周报。
对于环保部的这一举动,中国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水危机》一书的作者马军给予了积极评价。
在他看来,这是在环境信息公开方面“一个很好的开始”。毕竟,只有及时公布这种信息,并持续下去,才能更好地保障公众对包括水在内的环境相关信息的知情权。
不过,马军也强调,即时发布水质监测数据,也仅仅是第一步而已,“未来的方向,应当分别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有所推动。”
所谓的“量”,指数据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从地表水水质监测系统来看,意味着环保部门在发布重要流域、重要河流干流等水质监测数据之外,应当逐渐将支流的水质情况,也纳入公开范围。
而“质”指信息完整性。这表示,水质监测系统应通过统一的指标,相关指标解释等方式,将水质数据以更综合、全面的方式公布出来。此外,及时性和用户友好性,也是水质监测系统需要给予重视的方面。
此外,马军还建议,水质监测数据系统不应仅局限于省界断面、入海口、支流汇入口以及重要湖区及国界河流的水质,还应当考虑公众更为关注的水质数据,例如水源地的水质监测。
他也同时呼吁,除了环保部,其他相关部门也应一起推动相关信息公开。以水利部水质监测数据系统为例,在2008年上半年就不再更新,使不少环保组织和公众少了一个信息获取的渠道。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