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遗鸥家园出现水危机
位于神木县的红碱淖,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濒危珍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的主要栖息地。上世纪70年代,红碱淖水域面积达10.5万亩。近年来,红碱淖持续“缩水”,目前水域面积仅剩6.7万亩,水质也不断恶化,PH值由7.4~7.8上升到9.0~9.42。
红碱淖边的遗鸥。
“缩水”现状
水位每年降20~30厘米
红碱淖位于神木县境内,与内蒙古伊克昭盟接壤,属高原内陆湖泊。是多种鸟类的繁衍迁栖地。每年4~9月份,万余只世界濒危珍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也来此繁衍生息,其数量约占全球遗鸥总数的90%,因此红碱淖是世界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
据记载,在清光绪年间,红碱淖还是一片低洼沼泽地。后来由于降雨丰富,到1929年水面已有2000多亩,到1949年水面已达到2万亩。1945年由于大搞河网化运动,红碱淖水面猛增,至1969年已达10.5万亩,最深处为10.5米,平均水深8.5米,总蓄水量5.5亿立方米,红碱淖湖泊正式形成。
从1963年起,神木县开始向红碱淖投放外调鱼种。上世纪70年代,红碱淖鱼类产量最高,每年可产鱼30多万公斤。但是,90年代末至2002年这段时间里,湖水深度大约以每年10~15厘米下降。近年来,红碱淖“缩水”尤为明显,每年水位大约下降20~30厘米,有时候可能达到40厘米。湖水 PH值也逐年升高,水质不断恶化,湖内鱼类资源面临枯竭。从去年到今年,红碱淖的鱼产量仅几千公斤。
“缩水”原因
降水量减少 蒸发量增加
2008年,红碱淖被省政府列入重要湿地保护名录,也被国家林业部列入了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但面对持续湖水面积“缩水”的现状,神木县禁止红碱淖周边建设任何企业。2007年~2008年,神木县投资近200万元对境内的4条河流进行了恢复治理,使其全部注入红碱淖。截至目前,榆林市、神木县已累计投入了2000余万元,全面加强红碱淖湿地的生态环境建设。
据省气象局、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对红碱淖连续动态遥感监测结果表明,1997年~2004年,红碱淖水体覆盖面积急剧减少
了14.6平方公里,减少面积为1986年水域面积的27.6%。据榆林市气象部门统计,神木县年降水量由上世纪90年代的400毫米左右下降到本世纪以来的350毫米左右,而年蒸发量却由上世纪90年代的1750毫米左右上升到本世纪以来的2000毫米左右。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是造成红碱淖“缩水”的两个自然原因。但是,人为因素也不可小视。
周边开矿与上游建坝
神木县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杨凤鸣告诉记者,在红碱淖上游曾有36家焦化厂,废弃物经雨水冲刷,有害物质不断流入红碱淖。后来36家焦化厂基本上关闭,但现在又有新的焦化厂开始建设,有的已经开始生产。去年,内蒙古在红碱淖上游不足5公里的地方建设一个大型煤矿,目前主井口已建好,开始生产后势必威胁相关链接。据介绍,红碱淖的水源补给来自7条季节性河流,其中有2条已经干枯,较大的3条河流有2条就在内蒙古。在内蒙古境内的营盘河,流域面积占到红碱淖流域面积的三分之一还多,但2006年当地在营盘河上修筑了拦河大坝,彻底拦截了河水。今年又在境内的蟒盖兔河上建造地下水库,直接影响了红碱淖的水源补给。
专家观点
我们需要放眼未来
今年7月23日在红碱淖召开了“红碱淖湿地与遗鸥保护国际研讨会”。国际湿地、国家林业局湿地中心、国家环保部自然生态司、中科院以及濒危动物保护研究单位等部门的领导、专家纷纷建言献策。专家们的建议包括:应充分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有效缓解红碱淖水资源减少问题,在红碱淖常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由国家林业局牵头,成立跨省的红碱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从根本上保护红碱淖湿地,建议提请国家水利部、国家环保部出面协调解决内蒙古截流水资源以及在红碱淖周围兴办企业、污染红碱淖水质的问题。中科院何芬奇教授说:“遗鸥不知道哪里是陕西,哪里是内蒙古,兼顾发展与保护,我们需要放眼未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