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枯竭危机”:山西七大河系“破产”困局
在历史上,有被攻破城堡的民族,却没有被征服的民族。同样的,纵观历史,有被改造的河流,但是却没有被征服的河流。山西素来“缺水”,省内诸条河流早在几百年前就开始出现断流,随着近些年各地经济发展加速,断流现象也愈加严重。“水危机”对于山西省不再像以往那么遥远,政府也开始认识到只有河道得以治理,才能正真解决“水难题”。“牺牲生态搞经济”的传统观念再也不能持续了。
汾河新绛段,沿岸种的庄稼有的已经枯死,往年能长到齐肩高的玉米秆,现在都成了“小老头”,最矮的还不到1米高。河道里,大片的淤泥裸露在河道中,只有地势低凹处,才存留着一些河水,整个河道死一般的静寂。
这是今年8月中旬记者在随同“生态汾河”采访团采访时看到的一条基本干枯的河道。
从汾河侯马段开始,两岸到处都能看到枯死的庄稼,而这些庄稼赖以生存的汾河,只剩下了淤泥。
从9月6日开始的这场秋雨,为已经干旱两个季节的山西和那些干涸的河道带来了一丝清凉。
“但几场降雨,根本无法改变山西河道多处断流干枯的现状,只是解决一些基本的干旱状况罢了。”山西省一位水利专家直言。
七大河系“破产”
“血脉”,恐怕是专家学者,甚至普通人在提到水的时候,用得最多的一个词。的确,水就像丝丝血脉一样,流淌在各个地区的身躯之上,为我们人类的生生不息,默默地奉献着。
和其他省份的水资源分布图一样,山西的七大河系及其支流,也如同血脉一样,分布在山西的各个区域。
而随着山西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七大河系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断流现象。
根据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资料信息中心主任梁述杰的说法,山西境内的七大河系出现断流、干枯的现象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已经成为省政府必须正视的一道难题。
七大河系中,首当其冲的是被山西人誉为“母亲河”的汾河,他是发源于山西,贯穿山西南北的黄河第二大支流。
汾河流域作为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在经过长时间过度开发,尤其是煤炭等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后,已经不堪重负,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严重制约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山西的对外形象。
“延绵700余公里的汾河,早已没有以往的风光,在晋中地段开发最为严重,人工开发曾导致349天的断流。按照国际标准,开采量超过40%就是过度开采,而汾河现在的情况则是100%的超采,晋中地区的过度开采直接导致汾河灵石到临汾段长期断流。”梁述杰不无忧虑地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
汾河的“枯竭”,也是一条条支流干枯后的最终写照。作为汾河第一大支流的文峪河,河床也近乎干涸,直接被戴上了“干河”的帽子。 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出名的桑干河,也早不复女作家丁玲笔下的模样。取而代之的是记者笔下“了无生气,基本处于干涸”的状态。
不只是汾河水系,涑水河水系、沁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滹沱河水系、漳卫河水系这山西七大河系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流、干涸现象,而那些数以千计的大小支流消失的也不在少数。
过度开发利用
2004年出版的《山西河流》一书的综述篇中提到,“尽管山西在河流开发治理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还面临着河流径流量衰减、河道断流、水质恶化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口增长的压力、经济发展的压力迫使人们对河流过度开发、过分索取,超过了河流的合理开发限度,直接影响到河流的可持续利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水资源采取的是过度开发利用,一味索取下,已经使大自然不堪重负。”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水利工作人员说。
这位有三十余年从业经验的水利工作者的话不无道理,在人们追求文明、进步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破坏着那些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往往是无法恢复的。
在“拯救母亲河”汾河的专项治理攻坚战中,有人曾将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由于降水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增加等原因,引起的汾河中游干流河道断流问题;二是由于工业和城市生活严重依赖地下水开采,以及农业用水增加,致使地下水严重超采,形成的水位急剧下降问题;三是由于工业企业废水排放量大,引起的汾河地表水严 重污染问题;四是由于污水垃圾处理水平低,中水价格不合理,回用规模小,加剧水资源的短缺问题;五是由于煤炭等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问题;六是水土严重流失,植被覆盖率低,形成的生态环境恶性循环问题。
事实上,存在这六个问题的河系,不仅是汾河,其他六大水系也均有体现,只不过是各地的经济侧重点不同罢了。如谡水河系的断流、干枯现象,是因当地农业甚兴,农业用水过度导致。
一份题为《山西省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影响及评价》的调研报告表明,山西在大量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水资源造成破坏,影响到了山西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来自全国煤矿环境保护座谈会上的数据显示,山西省近20年因采煤引起的水资源损失价值高达386亿元,占山西20年GDP总和的3.11%。
《第一财经日报》也曾报道,山西每采一吨煤,即损失2.48吨地下水。从1949年到2004年,山西共产煤约77亿吨,损失水资源达191亿吨。而随着此后几年间,煤炭行业的大好形势,造成水资源浪费的数目也远不止于此。
清水何时回归
山西素来“缺水”,这已经成为摆在三晋人民面前最大的生态“难题”。山西诸条河流早在几百年前就出现过断流,而随着近些年各地经济发展加速,断流现象也愈加严重。
“水危机”对于山西省不再像以往那么遥远,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关注河道治理,才能正真解决难题。河道治理的关键,就是防止过度开采河道,“牺牲生态搞经济”的 传统观念也需要彻底扭转。
清水何时回归,也成为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去年开始,山西省有关部门就强调,将重点推进汾河河道、河床的疏浚整治,并加大水库和引黄水放水量。今后逐步提高流量,让汾河再现汾水长流、清澈见底的秀美景色。
2008年上半年,政府率先对汾河“下手”,如果能将“三晋母亲河”恢复到过去那种“流水哗啦啦”的景象,无疑将对省内其他河流的整治起到示范作用。
2008年2月中旬的“千里汾河清水复流”工程在省水利厅的大力号召下顺利开展。工程开始以来,已累计下泄水量1亿多立方米,而2008年3月1日起,《山西省汾河中上游流域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条例》伴随着工程一同实施,成为措施背后强有力的“推手”。
调查显示,汾河清水复流工程将使地下水止降返升,为山西可能遭遇的重特大旱灾提供重要的战略储备,也为山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汾河清水复流工程可使150万亩水浇地恢复正常灌溉,使30亿元的水利投资得到有效利用。
为更好地推进汾河流域治理,山西省还专门召开汾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修复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并原则通过了《汾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修复工作实施方案》。要尽快实现汾河流域内湿地和植被逐步恢复、地下水位明显回升、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达标、保护区内污染源基本消除、水质根本性好转等各项目标。
如果汾河这条山西境内最大的河流能够得到彻底整治,政府的“强力手腕”能够真正贯彻,省内七大河系以往清水长流的景象终会再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