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引入生物毒性监测技术 投放警示鱼监测水质
近期,福建省厦门市引入生物毒性监测技术。通过投放警示鱼,定时观察警示鱼生存状态,能直观有效地监测水源是否受到大面积突发性污染。目前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管理模式。充当警示鱼的是朱文锦鲤鱼,来当“警卫”时,它们的身长一般只能在2厘米-3.5厘米,最长不超过6厘米。因为鱼越小,对水质的敏感度越高。这些小鲤鱼正式“上岗”前,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筛选,最终入选的都是健康合格的小鲤鱼。之后,小鲤鱼被放入3个鱼缸。每个鱼缸里,小鲤鱼不能超过20条。鱼缸与流动的原水连接。当鱼缸的小鲤鱼体长超过规定长度,就会有另外一批合格健康的小鱼来“换岗”。工作人员每隔一小时就要记录小鲤鱼的生存状况和活泼程度,作为水质监测仪器的辅助数据。
水质部门参考日本和台湾的警示鱼使用方法,制定了精细的管理办法,连喂饲鲤鱼的时间、分量、残留物清除都做了严格规范,这样,才能保证小家伙们发挥最大的作用。
小鲤鱼只是整个水质预警体系中的一个最直观环节,整个体系还包括水质在线监测和定期抽样监测等技术手段。原水水质的管理、监测与预警是确保安全用水的根本所在,厦门市水务集团水质监测站定期对漳州市江东进水口、渠道的几个断面取水化验,在东埔节制站设立在线水质仪器,全天监测渠道的原水。
针对北溪引水长距离输水的特点,厦门市还引入多级屏障概念,将原水监控前置,构建由原水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定量与半定量监测机构组成的水质监测预警系统。水务集团把好第一道关,接下来还有环保局、卫生局两道监测关卡,层层把关,给市民们提供合格用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