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通畅才能河湖健康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把江河湖泊当作鲜活的生命体来对待,给予其应有的尊重和人文关怀,不断减轻其污染负荷,恢复其生态系统的活力,这是现阶段我国治理水污染的必然性、战略性选择。近20年来,我国的水污染从局部河段发展到区域和流域、从单一污染发展到复合型污染、从地表水污染发展到地下水污染,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污染之一。水质性缺水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首先要截污控源,源头治理,为水体"戒毒"。例如,湖北省武汉市在水环境治理中,截至今年,全市共截断排污口211个、修建管网130多公里,40个湖泊基本完成截污工程。通过实施污染控制工程,生态水网将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目标。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武汉市的这一做法,可谓抓住了水环境治理的根本与要害。因为,相较于其他治理方法,截污控源,实现清水入湖、入河,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治本之策。否则,一边治理,一边污染物大量进入水体,水环境必然治不好。
其次,要统筹治理、沟通水系,为江河湖泊切除"血管瘤"、打通"肠梗阻"。武汉市在水环境治理中,实施了"江湖连通工程"。武汉三镇之一的汉阳引汉水入湖,连通墨水湖、龙阳湖、三角湖、北太子湖、南太子湖和后官湖等六大湖泊及相关沟渠,使汉阳区域内的江河湖泊形成一个整体性动态水网,初步实现了引江入湖、江湖连通。武汉市还将在现有港渠基础上,构建大东湖生态水网,打通东沙湖水系与北湖水系,同时实现大东湖水系与长江的季节性连通,每年引入长江水2.4亿立方米,恢复江湖复合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武汉市的实践说明,对某一局部地区水环境的治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眼睛只盯在某一点上,必须树立系统治理的思想,实施统筹治理。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保持水体处于不断流动状态,是对水体最好的净化措施之一。以往许多河流之所以都曾经有过较好的水质和生态良好的水域环境,除那时污染物排放少之外,水系通畅、水体自净能力强也是重要因素。
但由于对保持水体通畅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城市在建设中为了节省资金或者为了向水要地,干脆把某些河段填平了,以至形成了随处可见的"断头河"、"死水潭"。加强河流的水环境治理,应着力打通"肠梗阻",消灭"断头河",让大大小小的河道连通起来,让水流通畅起来,多措并举恢复河道及整个水域环境的生态自净能力。治理湖泊水污染,必须沟通水系,实现江湖连通,提高水体交换能力,缩短水体交换周期,进而修复水体生态,增强自净功能。
第三,要建章立制,完善法规,为江河湖泊铸造一道强力护身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武汉一直被"水忧"所困扰:一是湖泊被填占、水面缩减;二是湖泊水质下降。面对湖泊水面填占和水体污染的严峻形势,2002年3月1日,武汉市颁布实施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将全市范围内的湖泊全部列入保护名录。条例不仅严格禁止填湖,而且提出了湖泊污染防治、绿化、水面保洁、开发建设和整体规划等方面的严格要求。其核心内容是保护湖泊水面不受侵占、水体不受侵害。
此后,武汉市相继制定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武汉市湖泊执法巡查制度》等,划定蓝、绿、灰湖泊保护"三线"(水域保护线、绿化用地控制线、外围控制范围线),对湖泊勘界立桩,进行GPS卫星定位,严厉打击非法污染和填占湖泊的行为。《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为当地湖泊休养生息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在湖泊治理与保护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