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水价调整方案今公布 上涨是大势所趋
知情人士透露,由于水资源在深日益紧张,再加上去年以来全国众多城市水价调整的趋势,此番深圳水价上涨大势所趋,如调整涉及特区内外水价统一等棘手问题,水价政策或有较大调整。 延迟了20多天的深圳水价调整听证预备会今日下午举行,受外界颇多关注的听证方案和各听证代表名单也将一并出炉。知情人士透露,由于水资源在深日益紧张,再加上去年以来全国众多城市水价调整的趋势,此番深圳水价上涨大势所趋,如调整涉及特区内外水价统一等棘手问题,水价政策或有较大调整。
深圳谈水价调整已多年
深圳上一次水价调整还要追溯到2003年,尽管至今6年未动,但作为全国七大严重缺水城市之一的深圳,水价一直牵动人心,水价调整也几乎年年被提及。
深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35.7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和广东省的1/9,全市70%以上的水源从市外的东江引入,实际用水人口超过1200万。水是深圳的稀缺资源之一,为此,深圳早在1990年就在特区内推出了5级阶梯水价政策, 2003年又先后提高了自来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标准,拉大了阶梯水价级差,并大力强化深圳企业和市民的节水意识。
数据显示,全市居民户月均用水量上世纪末为29.37立方米,2006年降至18立方米;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上世纪末为54.3立方米,2006年降至31.98立方米,但这仍然无法弥补深圳水环境的严重先天不足。但凡涉及水价政策的论坛或会议,都出现“现行水价政策未充分反映出本地水资源的稀缺程度、价值和用水安全应有的紧张度”的声音。因此,近年来坊间曾多次传出水价要上涨,而官方则一直未有动静。
市水务集团表示,深圳的综合平均水价目前低于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平均水价,低水价已严重影响深圳水务健康发展,希望能提高水价,其中也包括居民用水价格,“这样有利于树立市民节水意识”。
城中村“供水中间层”能否解决?
深圳早期物业开发都是由一个个小区或城中村自己建设和开发,再统一作为一个整体到水务公司去申请开通用水,当时每个小区和城中村只有一个总表,再由小区的物业公司或城中村股份公司来对所辖区域里的用户进行供水管理,抄每栋每户的小水表,进而形成了一个“用水中间层”。正是这种模式,造成大量的“中间层”层层加价,导致这部分的终端用户水价高低不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成为市民投诉的热点。
为此,深圳自1996年起就出台了“小区和城中村用户供水移交办法”,要求小区和城中村物管公司将供水管网改造好后,无偿移交给深圳市水务公司统一管理,意在取消“用水中间层”。岂料,这一举措10余年来可谓艰难推进,尽管绝大部分特区内城中村已完成改造移交,但仍有小部分需结合城中村整体改造方能完成,而特区外城中村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复杂,其管网改造完成情况仅接近一半,导致这些城中村水价依旧高企,水价每立方米从5—7元不等。
作为外来人口居多的深圳,城中村是外来人口租住和聚集的主要区域之一,此番水价调整能否解决这一问题,颇受外界关注,否则如水价上涨,这部分水价更将成倍上涨。
预备会罕见延期20余日
与以往历次听证会不同,此次听证会自去年11月25日由官方发布《关于召开调整市水务集团公司自来水价格听证会的公告》后,本该在去年12月30日举行听证会,并在此日期前15日以召开“听证预备会”的方式公布听证方案和听证代表名单。但此后,预备会的时间却迟迟模糊不清,直到昨日晚6时,各媒体记者才陆续获得今日召开预备会的消息。而此时等于已延期20余日,在深圳历次听证会中较为罕见。
有关人士分析,此次听证会正逢深圳大部制改革后不久,是机构合并调整后的首次听证会。在此次改革中,原先定价政策和价格听证的职能由市工商物价管理局(现市场监督管理局)并入了市发改委,而发改部门一向低调,此次遇到媒体和外界如此高度关注之事,更是谨慎。因此,两相磨合需要过程。而由于水价涉及千家万户,是重大民生问题,且去年初以来,全国各地陆续进行水价听证,引发不少争议和风波,政府此次高度重视,对方案审批更为仔细。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水价听证将涉及“水价本身的调整、统一特区内外水价,以及如何设置阶梯水价,即‘用得多,水费就越贵’的办法鼓励节水”等三方面问题,深圳水价或会因此有较大调整,水价上涨已成定局。
消费者声音
针对此次水价调整,记者也采访了包括曾参加过2005年深圳污水处理费听证会等多位历届消费者听证代表。
“水价小幅上涨还是可以接受的”
“无论供水还是污水处理,都是环境因素之一,环境治理不仅要靠增强环保意识,还要靠经济手段。深圳水资源并不丰富,水价调整是必要的。”曾参加过2005年深圳污水处理费听证会的消费者代表马洪说。
面对全国水价“全面上涨”的趋势,同样参加过2005年听证会的消费者代表薄忠信则认为,现在未必是涨价的最好时机,“目前有些城市水价调得比较高,引起老百姓反对。深圳的水价最好是等到外部环境稳定下来,吸取其他城市涨价后带来的经验教训之后再来调整”。他认为,以深圳市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是可以承受水价提高的,但需考虑得其心理承受度,水资源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如果调价理由不充分,居民心理上难以接受。不过他同时也认为,相较于北京市将水价上涨了4毛,深圳水价上涨2—3毛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幅度。
“企业必须把最真实的成本数据公开”
尽管理解水价调整,但针对市水务集团称当前水价政策为企业成本攀升带来的经营压力,大部分消费者却存疑,认为企业必须公开最真实的成本数据
“成本是一笔糊涂账,上次污水处理费的听证会上,很多消费者代表就已经提出来了:企业从未向公众说过具体的成本。以成本说事,就必须说清楚到底成本是多少,只有正式公布(具体成本)才有说服力。”薄忠信认为,企业将成本压力大作为提高水价的理由不够充分。 曾参加深圳的士价格调整听证会的消费者代表李晓霞认为,企业给出的成本价格监审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具权威性,“水资源是公益事业的一部分,关系居民的生活水平,政府应该加大民生投入,不能因为企业成本增加就调整”。
马洪认为,企业最关键要给出存在的成本压力是按什么样的比例分摊,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全部分摊给老百姓,提高水价要适度。
“用提价来树立节水意识的方式有待商榷”
此外,大部分消费者也质疑用提高水价来树立市民节水意识的观点。“提高水价主要是对收入较低的贫困家庭有影响,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比较大;中上收入水平的家庭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相对较小,即使水价翻一番,每个月的水费可能就多几十块钱,影响不大。但事实上,贫困家庭平时非常节水,而收入较好的家庭应该才是浪费水较多的人,那么,即使水价提高了,还是不能束缚到能大量节约用水的用户。”李晓霞说。
消费者代表刘玉梅建议定一个“价格杠杆”:“比如通过调查了解一家三口或五口的平均用水量,在这个基础上设置一个用水量幅度,超过这个幅度的水量价格就应该提高,以此控制市民节约资源。”
与大部分人反对水价上涨有利于倡导节水的观点相反,马洪却表示赞同:“不想付出更多的费用就要节水,如果再不节水,深圳闹水荒的时候将对市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大的影响。”
深圳水价政策大记事
1990年5月1日起,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实行“阶梯式水价”。
2004年7月,深圳执行5年的自来水价格上涨,综合水价每立方米由1.96元提高为2.337元,涨幅为19.2%。
2005年3月,深圳市物价部门举行全市污水处理费价格听证会,对全市关内外的污水处理统一标准进行收费,居民用水、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用水、工业用水等各类用水的污水处理费价格上调均超过了70%。经过此次调整,全市污水综合处理费统一调整为1.05元/立方米。
2005年,深圳颁布实施《深圳市节约用水条例》,成为华南地区首个为节水立法的城市。深圳开始完善水价格体系,制定不同用途、不同行业的供水价格,用“超量加价,多超多付”的办法调控用水,使节水与市民、企业的切身利益密切挂钩。
目前,深圳对单位用户实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三级阶梯计量水价,超用水量一律加价收费。深圳自来水综合水价平均为2.38元/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收费。以户为单位,一个月用水量在22立方米以内,水价为1.9元/立方米,23—30立方米部分,2.85元/立方米,31立方米以上部分,3.8元/立方米。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用水和工业用水分别为2.3元/立方米和2.25元/立方米,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用水2.95元/立方米,洗车、营业性歌舞厅、夜总会、桑拿等特种用水则为7.50元/立方米。此外,各种类型用水的还需缴纳从每立方米0.9—2元不等的污水处理费。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