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试行“垃圾不落地”工程
17日清晨,家住沈阳铁西区南八东路10号的赵阿姨将出门时拎出的一袋垃圾放在楼下的垃圾箱里。这袋垃圾离家后的命运将如何呢?
以往一袋垃圾从居民家到达垃圾填埋场费尽周折,因为它随时有可能在半路上“寿终正寝”。不过,从本周开始,沈阳铁西区针对没有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垃圾不落地”工程,一袋袋令人敬而远之的垃圾的命运将由此改变!
![]() ![]() ![]() ![]() ![]() |
第一步 →离开主人 我去何处?
遇到好的主人,垃圾会被好好地打包、系上口,主人出门时会拎上它,带到楼下的垃圾箱里。而不太爱护环境的主人会将垃圾随手一丢,这样一来,它又会被捡拾人员捅破“外衣”重新翻腾一遍。
从本周开始,铁西区所有的垃圾都会享受到“不落地”的人生旅程。不管是被扔进垃圾箱还是被随意丢弃,专门的社区保洁员会将所有垃圾统一进行收集整理,装入随身推的小垃圾车里。已经开始试点的兴工街道办事处领导说,在没有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里,平均每300户就给配1名这样的保洁员。
第二步 →垃圾投放点 专人看守
社区保洁员会将收集好的垃圾放到离小区不远的固定垃圾投放点,让它们先在这歇歇脚儿。赵阿姨随手扔下的这袋垃圾就被放在兴工街道祖工二街上的垃圾投放点。远远看去,投放点更像是“小仓库”。门是开着的,旁边立着4个崭新的绿色环保垃圾桶。为了防止外来捡拾人员到这里随意翻动垃圾袋,每个投放点由街道派出2名工作人员日夜值守。铁西区共200多个社区会增加500名工作人员专门“看垃圾堆”。
可别小看这“看垃圾堆”的活儿。正因为有了“看堆儿”人,附近小区和马路真是大变样儿!赵阿姨说:“以前走到这里,你得捂着鼻子,快走过去。因为马路都被垃圾山占了一大半。”现在的卫生情况则大为改观。
第三步 →每日三次 定时装车
“我们每天会定时、定点到垃圾投放点来收垃圾。”铁西区区长助理、城管局局长韩博说,从这一步开始,铁西区的环卫队伍开始全面介入。
每天上下午,环卫的运输车会分2-3次统一到各地的垃圾投放点收垃圾。在兴工街道试点前,街道曾派人24小时跟踪居民小区垃圾投放情况,发现清晨5时—9时和中午是居民垃圾投放的高峰时段,而附近饭店、小吃部则集中在晚8时—晚12时倾倒垃圾。掌握了这个规律后,垃圾车在每天的清晨5时30分、上午9时及傍晚5时分3次来收垃圾。
第四步 →垃圾中转站 挤水减肥
赵阿姨扔下的这袋垃圾被运输车送到了艳粉垃圾中转站。银灰色的外墙,铝合金的卷帘门——单看外表,根本看不出这是装垃圾的房子。里面很干净,没有什么异味。
和许许多多的垃圾一样,赵阿姨扔下的这袋垃圾被环卫工人从车上直接倒入了一个1米多高、3米左右长的垃圾压缩仓里。只听“滴、滴、滴”几声,站在操控台前的工作人员手握操作把手,在压力的作用下,压缩仓里的垃圾被钢板缓缓挤到最深处。原来汤汤水水、松松散散的袋装垃圾被挤去了水分,体积也小了很多。最终,一个垃圾压缩仓大约可以存放12吨的垃圾。压缩仓下有个球状阀门,又脏又臭的垃圾水通过它从箱体下排入集水井。
垃圾中转站共有2个这样的压缩仓,当大型垃圾运输车开到这里后,压缩仓会被抬起,直接被运输车背在身上运走。
第五步 →垃圾填埋场 发挥“余热”
垃圾被压缩后,就可到达最终目的地——垃圾填埋场。铁西区的生活垃圾都会被送到几十公里外的大辛垃圾填埋场,它是沈阳市内两大主要垃圾填埋场之一。现在,铁西区每天要产生生活垃圾900-1100吨。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赵阿姨家的那袋垃圾到了填埋场还会发挥“余热”!目前,2个填埋场都实现了废物利用,即用剩菜剩饭、烂菜叶等生活垃圾填埋后产生的沼气发电。大辛填埋场每天可处理2000吨生活垃圾,每年总发电量可达7200万度。大概可供2.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年节约标煤1.5万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当于12万吨二氧化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